本文作者:admin

透过范增剖析中国画家普遍存在的通病?

透过范增剖析中国画家普遍存在的通病?摘要: 透过范增看中国画家的通病,范增,先生,艺术家,沈从文,中国画家,温特沃斯·米勒...

前些日子在艺术空间品茗,几位相熟的人又谈起画家范增此人来。最近,年满八十六岁的范增先生与一位三十多岁的新伴侣喜结连理,此事在社交平台上引起轩然大波。

关于范增的婚姻选择,我完全没兴趣讨论这个话题。我非常认同一位朋友的观点:他娶个年轻妻子又怎样?这不过是双方自愿的结合,值得在网上大肆指责他的个人品德吗?你们倒是说说公德究竟是什么,说说社会存在那么多问题,说说苏联核事故又该怎么说。

另有一些人借范增来评论沈从文,指责他操守有亏,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谁的德行是毫无瑕疵的?那个不幸的年代,哪位艺术家能够完全不受影响呢?

少年时期翻阅课外读物,曾见过范增为鲁迅先生著作绘制的插图,那些笔触十分顺畅,画中人物也显得格外鲜活,让我感到十分新奇。

再后来欣赏到范增的水墨作品,作品中的意境和风骨,同样令我心生喜爱。然而当下每次观赏范增先生的画作,却总感到些许单调。

范增先生多年来作品主题十分有限。他呈现给人们的,大多是“老子出关”、“羲之爱鹅”、“陶令采菊”、“东坡论道”这类老套的题材。他的许多画作,已经算不上是艺术构思,基本上就是一张接一张的简单摹仿。

范增艺术成就分析_画家范增评价_画家范增

范增先生的画作售价昂贵。拍卖会上,他的一幅作品常常能卖出数十万或者几百万的价格。那些备受购买者喜爱的画作,其实只是他经常描绘的几种主题。也可能是购买者偏爱这些主题,所以这位前辈艺术家就持续创作这些题材。他的画作如同工业化生产般,变得非常套路化,缺乏创新。

就凡俗标准而言,范增先生算得上一位出色的创作者,他凭借售卖画作赚取了丰厚的钱财。然而就艺术层面而言,他的作品内涵不够深厚,难以企及人类文化的顶尖水准。

范增先生所表现出的,是当今中国画家(特别是国画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画家为了取悦市场而进行创作,他们手里的画笔仅仅当作牟利的手段。

我的家乡,有一位知名的工笔画家米春茂先生。他钟情于描绘花鸟虫鱼,早年的画作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不过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艺术领域逐渐商业化,他的创作题材主要转向了猫咪。许多人都愿意花重金购得米先生的一幅猫画,以此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画家范增评价_画家范增_范增艺术成就分析

米先生如今年事已高,超过八十岁,身体状况不佳,难以再提笔绘画,现存的画作据称是学生们依照既定流程代笔完成,他本人仅负责落款。不过,在米先生停止创作之前,我对他的艺术创作就已不再抱有期待。

当然,我所提及的并非仅限于米先生一人,我所了解的众多中国画家大多情况相似。

泰戈尔曾言,若鸟儿翅膀被黄金束缚,便再难翱翔天际。一个为迎合市场而挥毫的画家,或许能获取丰厚的物质回报,却需要付出宝贵的个人艺术追求作为代价。

许多自称画家的中国人(尤其指专攻国画者),尽管拥有画家名号,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画家,最多不过是画工罢了。

造诣精湛的艺术家,不仅绘画技巧娴熟,而且对人生有独到见解,对人与自然怀有深切情感,这些情感和思考融入作品中,才能触动人心。

说到中国的现代绘画家,就会联想到米勒、梵高、列维坦这些享誉全球的画家,他们的画作中几乎找不到千篇一律的元素,观赏他们的艺术作品,常常会透过画面的形象,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深刻情感触动。

米勒早年曾在巴黎居住过,为了谋生,他不得不顺从大众的喜好,创作一些描绘上流社会和裸体女性的画作。尽管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但他因违背本心,很快便对这种创作感到厌倦。

他携同家人舍弃巴黎,迁往荒凉的巴比松村定居。那里有茂密的林木,幽静的旷野,以及虔诚勤恳的农民,这些景象点燃了米勒的艺术灵感。米勒的大部分杰出画作,都是在这片乡村完成的。

米勒的画作在当时的城市里并不好卖。他靠卖画获得的收入,再结合妻子在院中种植的蔬菜,仅仅能够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日常开销。直到米勒年纪大了以后,他的作品才逐渐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全家的生活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范增艺术成就分析_画家范增_画家范增评价

米勒离世已经过了150年,他的画作在法国被视为珍宝,画作里蕴含的真挚情感,也深深打动了全球众多人的心。

人的精神是成为人的最珍贵品质。在这个世间,人们不该只顾及吃穿,更应当为精神的追求而生存。与身体的需求相比,精神的向往才能让人达到更高层次,使人体会到更丰富的生命意趣。

为了金钱而抛弃了灵魂,是中国当代画家最致命的问题。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