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院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三方合作发声,宣布共同启动一项新能源汽车先进共性技术全球适应性开发及应用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将依托极地环境下的车辆测试及技术验证,致力于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此举不仅填补了全球新能源汽车极地测试领域的空白,还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赋能支持。
按照计划,这次试验要模拟严寒天气、猛烈暴风雪、异常强烈的紫外线等恶劣气候状况,目的是开发一个能应对全球各种极端天气的体系,这个体系将着重测试新能源车的功能耐受能力、行驶安全程度和充电稳定性能,通过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测试,全面增强新能源车辆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表现。此外,也要在严寒条件下复现用户常见应用情境,针对转向装置、刹车装置、全局控制单元、电力驱动单元施加功能安全失效注入检测,并且对极寒状态下核心部件单元的功能安全开展全面验证工作等。
车辆运行状况千差万别,并且与人命紧密相连,对其安全程度、稳定状况和持久能力标准极高。近些年,国内电动车辆在动力电池、电控系统、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核心科技方面,以及产品功能与客户感受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电动车辆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不如传统燃油车,特别是在低温区域,电池效能和温度控制面临严峻考验。以南极为新能源汽车全球功能验证的首个地点,从核心科技层面加强创新,攻克新能源汽车应对严酷环境的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我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国际步伐加快,因此车辆进行全球范围内的适配工作十分关键。国际市场并非国内市场的简单复制,而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气候状况、驾驶方式、充电条件、法规政策,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高纬度区域的电池保暖任务,低纬度区域的高温降温难题,山区地带的动力表现指标,欧盟地区的安全规范约束……这些不同之处形成了新能源车走向国际市场的隐性壁垒。只有实施定制化、体系化的全球环境适应当前,方可把上述困难转变为商业契机。
技术核心的兼容性是全球部署的基础。电池性能须承受南北极寒区与撒哈拉酷热的极端温差挑战;控制系统须适应各种海拔高度、空气含湿量及地面状况的复杂搭配;自动驾驶系统须符合各地区的交通法规标准。这就需要公司构建国际化的技术研究网络,系统整理多元环境下的作业信息,设计出具备全面气候适应能力的产品基础框架。只有牢固掌握这些核心关键技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才能在国际市场不断保持领先地位。
产品本地化是通向国际市场的关键途径,这要求不仅设备要符合当地标准,还要充分把握目标人群的偏好、实际应用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欧洲买家更看重车辆操控感受和绿色材料,东南亚客户对车辆越野性能和防锈能力有较高要求,北美客户则倾向于选择空间宽敞且电池续航时间长的车型。汽车制造商必须在产品规划、外观设计、智能系统等层面完成针对性改造,确保车辆完全适应目标市场,而不是机械地复制国内版本销往海外。
规范体系对接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组成。跨国新能源产业面临诸多技术准则、安全条例、生态准则、信息合法等系统性壁垒。国内汽车制造商须深度介入国际准则的拟定,促进本国准则与全球准则的相互认可,并且构建企业内部符合制度,保证商品满足世界各区域的不同监管条件。常言道,下等商家售卖具体商品,中等商家提供专业技术,上等商家打造知名形象,顶尖商家制定行业规范,此乃商界普遍认知。率先制定规范者,方能掌握行业主导权,引领市场潮流,此中要义,在国际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新能源车国际化适配能力,塑造具备国际优势的产品形象,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从同质化竞争转向优质全球拓展的关键步骤,也是从汽车生产大国升级为汽车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这要求汽车企业树立全球化发展格局,依靠科技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借助合作共赢融入区域市场,凭借卓越性能获取全球认可。中国新能源汽车若能轻松满足世界各地各类用户个性化要求并适应各种环境考验,中国便可在汽车领域成为世界强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