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汽车制造商正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竞相升级设备、提升计算能力,意图使车辆驾驶辅助功能表现得更加人性化,如同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一般。然而,“如同老司机”这一说法过于模糊,究竟相似到何种程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单凭语言难以明确表达!是否存在某种标准能够精确评估驾驶辅助系统的操作水准呢?
最终,有车以后与北京智能车联依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打算对那些形似老司机的汽车实施一场实战检验,此次检验被称作“类人测试”!
怎么测?
北京智能车联依托现实交通环境,创建了立体交通场景资料库,里面汇集了大量自然驾驶情形和实际交通状况信息。借助分析这些资料,能够获取人类驾驶的特质指标,再以这些指标为依据,从模仿人类行为的角度,研发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拟人化评估体系,未来该体系将用来对车辆驾驶辅助系统进行拟人化水准的考核。
概括而言,首先从场景资料库中获取“经验丰富的驾驶员”的驾驶特点,接着构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拟人化评估体系,然后借助该体系来衡量车辆驾驶支援功能。
另外不必担忧所构建的“老司机”系统不够精准,场景资料库借助无人机自高空不断获取实际信息,获取时间已达到两万小时之多,场景数目将近五百万个,“老司机”非常专业!现阶段已有将近八十种车辆通过了检测。
本次测试选用的车辆是AITO 问界M5 2023款 纯电四驱智驾版,其指导价格为30.98万元,软件版本为2023.26,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中进行评估,考察了ACC自适应巡航的八个方面,具体涵盖不同速度下的横向识别能力,稳定跟车表现,跟车加速性能,减速控制,对前方低速车辆的反应,跟车起停功能,前车切入时的处理,以及切出时的应对策略。
“遥遥领先”89.4分破纪录!
直接表明结果,AITO问界M5 2023款纯电四驱智驾版,也就是问界M5,获得了89.4分的总分,这一成绩刷新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下类人测试的既往最佳记录!
安全类指标达成率高达98.17%,舒适类指标全部达标,效率类指标达成率为77.73%。
各位无需关注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详细情况会在文章最后提供,现在先来逐条分析内容。
优劣势简述:
该功能评估车辆保持车距的拟人化程度。问界M5维持车距表现均衡,速度变化微乎其微,各车距档位设定分明,可适应各类驾驶偏好。
上面是速度为每小时六十公里,车距设定为三挡时的记录图表,绿色线条代表两车之间的间隔,红色线条显示被尾随车辆的行驶速度,蓝色线条体现问界M5的运行速率。
(上图为时速60km/h,问界M5不同挡位跟车距离差异)
如下图所示,展示的是对于类人测试中跟车距离的评价标准,依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进行制定。
测试车辆提速:这个项目检测高速行驶时,问界M5对前方车辆提速的反应是否灵敏,提速动作是否及时。问界M5能够准确辨认远处车辆的提速意图,一旦察觉前车提速,立即做出快速反应,随后的提速过程十分平顺。
(前面是60千米每小时速度,保持三挡状态下跟车距离记录图,绿色线条代表两车之间距离,红色线条代表被尾随车辆行驶速度,蓝色线条代表问界M5车辆行驶速度)
以每小时六十公里的速度行驶,保持三挡位跟车的情况下,前车提速用了1.42秒,问界M5随后启动加速,其峰值加速能力达到每秒零点九一米,动力输出极为平缓,与前车拉开的最大间距为四十一点二一米,整体表现令人满意。
上图展示60km/h时速下,保持3挡跟车距离的记录,绿线代表问界M5的加速表现,红线体现被跟随车辆的行驶速度,蓝线反映问界M5的实时车速。
测试车辆降低速度:这项评估高速行驶时,问界M5对前方车辆刹车信号的应对能力,以及刹车过程的安全性。问界M5保持的距离与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习惯相近,制动反应迅速,刹车操作十分平缓。
(前方显示期望行驶速度为每小时六十公里,并呈现保持车距的三档对数曲线图,绿色曲线代表智界M5的加速能力,红色曲线代表前车实际行驶速度,蓝色曲线代表智界M5的当前速度)
以60千米每小时为预设速度,依据三档时的车距控制,前车制动1.38秒后,问界M5启动刹车程序,峰值减速率达到0.91米每平方秒,制动过程极为平顺,制动完成后的最近车距为27.4米,操控效果令人满意。
(上图为60km/h时速,跟车距离3挡log图,绿线为两车距离,红线为被跟随车辆时速,蓝线为问界M5时速)
前方车辆行驶缓慢:这个项目检测问界M5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对前方缓慢移动的交通工具的应对能力。问界M5能够从相当远的范围发现前方缓慢行驶的交通工具,整个减速过程中,最小碰撞时间超过2.4秒(测试规范指出,最小碰撞时间达到或超过2.4秒属于安全范围,在1.5秒到2.4秒之间属于风险范围,低于1.5秒则属于紧急范围和碰撞预警范围),不会引发驾驶者心理上的恐慌反应。
图示中,绿色线条代表两车相隔的间隔,红色线条显示前方低速车辆的行驶速度,蓝色线条表示问界M5的运行速率。
图中绿线代表问界M5的加速度变化,红线表示前方低速车辆的行驶速度,蓝线则显示问界M5的实时时速。
背景车辆以每小时六十公里的速度行驶,问界M5以每小时九十公里的速度紧随其后,二者相距三百米,处于第三档位加速状态下,当问界M5与背景车之间的距离达到一百二十七点五三米时,它便启动了减速过程,在减速阶段,其最大减速率被限制在每秒零点六五米,这一减速率非常平缓,减速完成后,两车之间的最小距离缩短至二十八点七八米。
前方车辆汇入:此项检测问界M5在行驶平稳时,面对其他车道速度较慢的车辆(低于问界M5时速20公里)能否做出安全应对,具体情景将通过配图呈现给大家
此项中,问界M5全程确保最小碰撞时长超过2.4秒,制动反应迅速,间距把握得当,不会触及人类心理承受极限。
图中绿线代表两车相隔的长度,红线显示切入车辆的速度,蓝线表明问界M5的行驶快慢。
这项测试评估车辆侦测前方车辆的能力。问界M5能够精确辨认前车,只要前车很小一部分处在问界M5行驶的车道中,它就能顺利发现。
跟车启动与停止测试:这项评估问界M5对前车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加速和减速的配合,以及停稳后的安全距离是否恰当。问界M5在起步时的最大跟随距离尚可,但仍有提升潜力。当前车发车时,它的反应时间偏长,在距离设定为3挡的情况下,前车已经前移2.06米,问界M5才缓缓启动。同时,它制动后的与前车间隔达到9.04米,几乎相当于两辆车的车身总长,容易遭遇强行插队的情况。
该图展示了车辆在第三档位行驶时的跟随距离情况,绿线代表两车之间的间隔,红线表示被尾随车辆的行驶速度,蓝线代表问界M5的运行速率。
车辆转弯:此项评估车辆转弯后面对问界M5时,对前方静止物体的反应是否安全,下面通过图片呈现具体情形,
该项中,问界M5的表现比40%的得分率要好,最小碰撞时间达到2.3秒,接近2.4秒的安全标准,实际碰撞风险不大,但减速时1.82m/s²的最大减速度需要改进,刹车力度加大,最小碰撞时间就能超过2.4秒,然而标准就是标准,达不到标准只能得低分。
当前方车辆保持不动时,“min_thw”相当于两车发生碰撞所需最短时间间隔
意外惊喜
另外我们检测了问界M5在L2驾驶辅助模式下的表现,针对常见交通目标的感知能力,成效显著:车辆、成年人、小孩,无论何种角度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以及数量不一(从一到五)的隔离桶,均能准确发现并主动减速停车,对于施工警示牌未能识别但同样采取了避让措施,三角警示牌的识别存在波动,虽然能触发制动,但在即将停稳时会出现追踪丢失,随后重新上路行驶。虽然与理想状态尚有距离,不过就现已考察过的所有车辆而言,它属于表现最为优异的那一部分。
各项得分明细及权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类人指数模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