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
(节目录制于2022年12月15日)
大家好,欢迎收听《小马哥财道》热点速评类节目,我是马永谙。
最近,马斯克刚买下推特,这家公司经历了一番彻底的整顿,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向媒体透露,担心自己有遭枪击的风险,还提到,倘若自己不幸离世,那肯定是被人谋害的,这位世界首富,看起来已经对未来的日子感到担忧了。
马斯克发表此番言论的核心缘由在于他归属于共和党阵营,在中期选举期间曾力挺特朗普,尽管后来不再对其表示支持,却始终坚定地拥护共和党的新兴政治人物桑德斯,特别是在掌控推特这一关键美国舆论平台之后,马斯克迅速沦为民主党方面重点针对的对象,持续受到民主党势力的猛烈抨击。
他为何清楚其中风险,却依然坚定支持共和党?又为何明白对方性情刚烈,仍甘愿以身犯险去挑战?
此刻,我们谈谈埃隆马斯克,这位硅谷的杰出人物,为何与民主党产生分歧,转而支持保守派的共和党,其背后的缘由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一下为何中国难以诞生像马斯克这样的个体。
这期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马斯克到底是无耻混蛋,还是天才梦想家?
第二部分,作为新兴力量的马斯克为何会拥护理念保守的共和党人士?
第三个部分,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自己的马斯克?
首先是第一个部分,马斯克到底是无耻混蛋,还是天才梦想家?
马斯克和乔布斯一样,堪称石破天惊的商业奇才,然而他们却背负着诸多贬义称号,诸如“独裁者”、“施虐者”、“薄情郎”等等,因此公众对他们褒贬不一的评价差异极大。
在职业领域,马斯克是个典型的拼命三郎,每周工作时间超过百个小时,他对自己要求极为苛刻,对下属更加严厉,完全施行专制管理,没有任何商量的空间。部下稍有过失他就无法容忍,例如有个员工在邮件中犯了个拼写错误,他立刻大发雷霆,当场将其开除。马斯克的长期助理曾向其申请加薪,最终遭到解雇。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他漠视员工安危,强制要求特斯拉职员重返办公场所,否则将予以解聘。马斯克此人极其追求成果,会动用一切手段达成目标,他自身十分勤勉,因此也期望所有人能效仿他。他在职业领域有句格言:倘若前路上遍布障碍,那就必须克服它们。
感情方面,马斯克是个十足的负心汉,他结过三次婚,拥有九个孩子,其中两个是和女下属私下生下的,甚至私下里还和已婚女性有染马斯克的前妻贾斯汀威尔逊,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女性,然而婚后她却处处受制于丈夫,连染发这种小事都要遵从马斯克的意愿,直到他点头才算数,贾斯汀威尔逊曾无奈表达不满,称自己是他的妻子而非下属,不料马斯克却强硬回应,直言如果她是员工早就被解雇了,最终两人分道扬镳时,贾斯汀威尔逊带着五个孩子仅带走少量财产。
从职业和情感角度讲,马斯克是个品德败坏之徒,然而,对比他取得的成就和宏伟志向,个人品德方面的瑕疵就不那么关键了。
马斯克觉得,社会发展的根本法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广为人知的熵增法则,假如人类不能赶紧突破地球的束缚前往外太空,那么社会最终会陷入混乱的消亡之中。因此,为了挣脱这种注定,马斯克规划了分三步的实施方案:首先,要革新全球的能源体系,确保获得充足的生产力支撑和能源动力,因此从能源网络化建设着手,他创建了特斯拉和神经接口企业,研发了星链项目、超级人工智能等,其次,要建立并推进地球与火星的两地文明体系,为人类迈向太阳系外奠定根基,最后,实现太阳系外的探索,使人类转化为星际文明的存在。这些关乎人类前途的宏伟构想,本该由世界强国或人类集体探讨的终极议题,却被马斯克这位企业家率先实现,这是他最令人钦佩之处,他着手的事业都指向遥远星河,是为了人类长远福祉。
因此,审视埃隆马斯克这个人,不能只关注他的不足之处,不能以东方伦理观念为标准,觉得他个人品行存在缺陷,就全盘否定他,要着重发现马斯克的卓越之处,以及他身上独一无二的远见卓识和果敢执行力。
二零二一年,饱受非议的马斯克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称号,由此可知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个部分,代表新势力的马斯克为什么会支持保守传统的共和党?
由于马斯克志向是探索宇宙,他的行事方式仍属于制造业思维,而非资本运作模式,他借助美国金融市场为理想持续注入资金,获得资金后继续推进计划,从不向美国金融界低头,在经济脱离实体,工业衰退的美国,这股力量显得尤为可贵。
特斯拉设立的高薪岗位促使美国学生不再排斥工程学科,该领域如今能与金融、医疗、法律等热门学科并列,同时特斯拉和Space X的兴起为美国提供了超过百万个工作职位,切实带动了美国制造业的振兴。
然而马斯克所进行的活动,目的是使制造业重焕生机,这对美国的经济资本显然构成阻碍,这是为何呢?
对于位居世界之巅的美国而言,其持续繁荣唯有依靠全球资源才能维持,由此衍生出两种攫取途径,其一借助金融手段,经由资本市场运作,诸如美国国债、美元、股票、期货等价格波动来剥削他国,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后,美国凭借反复的美元周期运动剥削全球的实例便十分典型,在此期间,主要是金融资本家从中获利。
另一种途径是借助自由贸易,美国利用其在产业领域,以及与其他国家在科技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借助高附加值的商品获取利益,主要使美国产业资本获利。
原先,美国的经济资本与工业资本彼此配合,双方都发展得相当好,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情况出现了转变。一方面,日本和德国的强大,使得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不再突出,美国无法再依靠自由交易来获利,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兴盛,让美国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硅谷引领的信息技术行业,不断缔造出惊人的财富传奇,其投资收益十分丰厚,促使美国金融界迅速舍弃了传统领域,倾力转向信息技术产业,由此,美国传统行业加速衰落,社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极其迟缓,数十年间几乎未见显著进步。
信息技术领域持续发展,金融资本获得重大机遇,财富增值效应日益显著,大量杰出人才和尖端科技流向金融业,各方参与财富积累,硅谷科技新锐最终也归入金融资本范畴,例如曾挑战IBM、批判垄断资本的乔布斯,最终由反抗者转变为被资本控制者,接受了金融资本的安排。
马斯克的做法跟乔布斯这些人截然不同,他并非如此行事,在美国和中国的企业家中,多数人的目标就是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就开始玩弄金融市场,但马斯克却是借助资本市场为自己筹集资金,然后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实体产业,特斯拉、Space X、星链,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投资创办的企业,跟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完全两样。
这一情况与美国的经济资本造成了严重矛盾,产业资本的业务网络非常复杂,为了达成健康进步,条件就是市场状况必须稳定,最核心的准则是利率和物价都要低,只有这样的条件,产业资本才能顺利成长。美国的金融资本另有打算,它们期待美国先放松管制,随后再强行回收流动性,借由人为引发市场震荡来获取利益,这与追求环境稳定的美国产业资本截然不同,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难以化解的冲突。
美国共和党代表着制造业资本的利益,而民主党则代表着金融资本的权益,因此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马斯克在先天条件上就倾向于支持共和党。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不是共和党更倾向于新能源吗?难道不是科技产业重镇硅谷是共和党的核心区域吗?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民主党虽然倾向于新能源产业,却对特斯拉持反对态度,2021年8月,拜登在白宫举办了一场推广电动车的会议,多数汽车制造商收到了邀请,唯独特斯拉被排除,马斯克因此直言政府对他存在偏见,这主要是因为特斯拉拒绝接纳工会组织,使得向来注重政治正确性的民主党对马斯克颇为反感。马斯克的星链、SpaceX等企业,与美国的国防工业体系联系紧密,而该体系是共和党的重要支持力量。
特斯拉在中国拥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能力,美国当前正运用政治和经济措施促使制造业迁回本土,意图将核心产业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拜登执政后更是推行多项相关政策,例如迫使台积电移至美国,特斯拉不仅不会撤离中国,反而需要继续扩大在华生产规模,倘若失去中国的生产能力,特斯拉或许早已遭遇失败,根本无法离开中国。
因此,来自硅谷的马斯克明确支持共和党,同时看好新兴的桑德斯,期待共和党执政能提供更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实现他的目标。马斯克借助推特平台干预美国选举进程,对民主党和金融势力构成挑战,从而引发多方针对,这也解释了马斯克提及自己或面临生命威胁的原因。倘若情况果真如此,或者美国实在无法继续容纳马斯克,那么,美国制造业或许将失去仅存的荣光,美国制造业大概再无振兴的可能。那些依靠拜登政府资助的成熟企业,美国制造业难以实现技术上的全新突破,而那些借助政治、军事施压才在美国立足的公司,例如台积电等,最终也会因为生产开销太大而撤离美国。
第三个部分,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自己的马斯克?
“中国为何未能诞生马斯克式人物”,这个疑问曾引发广泛探讨,其困惑程度堪比钱学森当年提出的“为何我们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卓越人才”,这一议题长期牵动国人的思绪。
2005年,钱学森向时任总理表达过看法,中国未能全面崛起,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国内高校普遍缺乏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模式,缺少自主创新的特色成果,导致优秀人才难以涌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美国一些知名企业家,例如乔布斯、马斯克,天生就有改造世界的使命感,致力于为人类设计未来蓝图,他们怀揣理想,勇于构思,通常不把积累财富当作首要追求。苹果公司的发起人乔布斯,旨在革新人们彼此认知和交流的途径,扭转全球运用科技的习惯。谷歌公司的创始人则致力于汇集和梳理全球资讯,以便实现便捷检索。马克·扎克伯格需要借助社交网络的结构特征来掌握全球人群的互动关系,进而指导大家实现更顺畅的沟通。
这种环境促使马斯克不满足于做个亿万富翁,他希望人类能去别的星球安家落户,同时要让人们用电池、太阳能(000591)和无人驾驶汽车来维持生活。马斯克曾开玩笑表态,宁可死在火星,也不愿遭遇撞击身亡。
我国众多企业家,往往缺乏远见卓识,对科学也并不重视,他们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代机遇,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马云与马斯克的对话,鲜明地展现了这种差异,双方交流过程颇为尴尬,马斯克谈及未来科技,马云却强调人类的爱,马斯克分享探索火星的见解,马云则表示对外星科技不感兴趣,更关注地球上人们的生活,一个还在讨论基础原理,一个却谈论如何从农村走向城市,两者根本不在同一层面,属于不同世界的人我们那些创业者,开始向蔬菜摊贩伸出了手,争抢起民众的食品篮子,与此同时,他们却把视线投向了遥远太空,着手发射猎鹰火箭,意图开拓深空领域。
这个现象的产生,既有经济水平提升的影响,也有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此外还受到社会结构变迁的推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的状况。
当代中国商界更看重实际应用,而轻视科技创新,这种情形跟二战前的美国颇为相似。二战前的美国同样将实用性当作科研的唯一衡量尺度,当时美国许多创造发明都源于欧洲的独创理论,尤其对德国的独创理论加以利用,借助商品化获取收益,而美国自身却鲜少开展原创性的基础探索。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人的观念才出现变化,1945年7月,布什发布名为《科学——无尽前沿》的文献,使美国人开始真正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从此把科学看作是“持续拓展的领域”。
当今中国类似战前美国,并非我们轻视科技,企业家也并非无视科技作用,而是我们尚未达到相应经济发展层次,因此不必过分自卑,认为自身不行,并非我们能力不足,而是我们尚未进入那个发展阶段。近些年,我们着手进行产业转型,才察觉到能够蓬勃发展的公司,多数是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企业,例如华为和字节跳动,它们的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应当清楚自身的不足之处,制度与文化塑造着人的特质,西方自近代以来就涌现过马斯克这类人物,中国历史上虽有胡雪岩、盛宣怀这样的商人,却鲜少见到类似马斯克的身影。这既要求社会关注根本学科,重视培养人才,也要求有匹配的文化环境,唯有多种文化并存,才能提升包容性,促进彼此协作,倘若所有人都看法相同,只会造成视野狭窄,走向极端,既难包容差异,也无法容忍人们探索过程中的失误。要抵达远方的璀璨宇宙,需要丰富的文化形态、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接纳人们不断探索的胸怀,这些,不只是经济繁荣的支撑,更依赖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
当前话题到此结束,若希望持续关注我关于经济动态的剖析分析,可以关注《小马哥财道》,或者安装理财魔方软件,以便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最新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