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范增的离世,主要归咎于刘邦施展的反间计术。然而,这并非根本原因,仅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致命的打击源自楚军内部的决策失误,当项羽决断在江中处决楚义帝时,范增竭力效忠的楚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这根刺在鸿门宴上就已埋下,当时宴会气氛暗流涌动,确实存在两种杀意,一种是范增的,他察觉到刘邦并非甘居人下之辈,若不趁早解决,将来必成心腹大患,他促使项羽动手,实为楚军集团的长远考虑,这体现的是政治层面的杀机
项羽内心另有杀机。他恼怒的不是刘邦,而是范增总想指点他。范增屡次举起玉佩示意他发令,项羽却假装没看见。他要让在场所有人都清楚,这里由他做主。他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非急于铲除一个潜在敌人。
这个方案最终被项伯给破坏了,刘邦于是得以脱身逃走,范增非常焦急,将刘邦赠予的玉斗猛地掷在地上,怒骂道:“这小子根本不值得共谋大事!”这番话本是针对项庄说的,可项羽听了却觉得是冲着自己来的。
这个话语的分量极沉,已非寻常的动怒,而是范增当众对项羽的执政才能下了定论。从那时起,两人心中便埋下了隔阂,信任一旦出现裂痕,便难以复原。鸿门宴虽未置刘邦于死地,却摧毁了君臣间最宝贵的情谊。
即便如此,他们之间的互动尚未陷入僵局,后来项羽处决楚义帝才是真正导致通路被封死的关键,这个事件成为范增与项羽彻底反目的核心症结,范增毕生的政治抱负就是期望义帝一同葬身江心。
范增为何归隐?他年事已高,并非为了追求显赫职位和丰厚俸禄,而是为了“重振楚国”。楚义帝是他们整个反秦大业的正当性依据。实际上,范增首先是楚国的重臣,其次才成为项羽的“亚父”。
项羽看来,这位义帝愈发成心。那个“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承诺,令在河北浴血奋战的项羽很不甘心。在他看来,义帝是他登顶权力的阻碍,必须清除。于是他先将义帝流放到遥远的郴县,途中又派人将他除掉。
义帝离世之后,范增依然侍奉项羽,心境却截然不同。他依然参与出主意,这更多是沿袭旧例,抑或是出于职责所在。他辅佐的已非昔日心目中的领袖,而是一个他亲眼看着长大,却误入歧途的年轻人。他好比一名医者,明知病人已无法挽回,仍在继续施治。
因此,当陈平施行离间之计时,项羽的应对毫不足为怪。他借坡下驴,着手削减范增的职权,军政要务也不再咨询他的意见。范增毕竟足智多谋,立刻就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妙,决定及时抽身。
他恳请项羽准许自己归隐故里,这位年逾古稀的长者,以卑微的姿态请求脱离他拼搏了大半生的疆场,项羽毫不迟疑地应允了,史册仅记载了简短的三个字:“项王允诺。”全无半句挽留之词,二人心中都清楚,这并非寻常的争执,而是政治上的决裂。
宋朝的苏轼明确指出,他在《范增论》中写道,范增在项羽杀害义帝的那一刻就应该离开,因为从那时起,项羽的事业已经丧失了道义根基,范增继续留下,不过是为一个必将失败的事业殉葬罢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