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许多人认为,范增始终全心全力为项羽效力,最终因受到冷遇而决然离开,然而实际情况或许完全不同——范增其实早已萌生除掉项羽的念头!
秦末汉初,项羽和范增的联盟关系被普遍接受,但这位七十多岁的臣子最终退出的原因,却很少有人认真探究。
范增与项羽的决裂,难道真的只是源于刘邦设下的一个挑拨离间之计?抑或背后还隐藏着更宏大的政治图谋?
范增投奔项梁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天下大乱,各地纷纷响应。
当时已年过七旬的范增,本可安度晚年,却选择出山投靠项梁。
这位老者为何此刻站出来,并非仅仅为了响应反秦的号召,实际上他或许还抱有更深层远的政治图谋。
范增出身楚地,对楚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
秦朝消灭了六国,楚地文化因此受到严重破坏,这让范增一直怀揣着让楚国重新兴盛的愿望。
他选择项梁作为依附对象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项家宗族在楚国境内原本就根基牢固,具备充分的军事力量与政治影响力,是重振楚国的理想人选。
范增归附项梁之后,他提议项梁去寻访楚怀王的子孙,好作为名义上的领袖,借此团结楚地百姓的心意。项梁听从了他的意见,最终拥立熊心做楚国的义帝。
此举表面为反秦斗争提供了合法外衣,实际上却为范增日后的政治谋划埋下了种子。
项氏家族因此拥有了一位象征性的最高统治者,同时范增也因此获得了施展政治手腕的机会。
范增当下的决断显示,他并非仅仅效忠项梁本人,而是将项氏势力当作重振楚国的手段。
他效忠的目标或许本就是楚国这个政权,并非项梁,也不是项羽。
这种政治立场的差异,成为日后范增与项羽渐行渐远的根本原因。
从谋士到离心
项梁战死彭城后,军队自然而然地转由项羽统领。
范增顺势成为项羽的首席谋士,协助这位年轻将领指挥军事行动。
开始时,他们协作无间,在军事领域不断取得胜利。然而,当形势变化,项羽诸多治国选择慢慢显露出他的目光短浅和骄傲自大。
刘邦先入关中后,范增敏锐地识破了刘邦的野心与潜力。
在“鸿门宴”前,范增曾力劝项羽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他清晰表示,当年刘邦在崤山以东地区时,生活安稳,没什么烦恼;如今他攻入函谷关,占据咸阳,这个人怀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不能让他继续存在,这番言论体现了范增的远见卓识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
但是项羽并不在意,觉得刘邦不值得担忧,还把沛县送给了刘邦,给了敌人成长壮大的空间。
项羽所做出的这个错误决定,反映出他缺少政治远见,并且过分倚重自身的军事才能。
范增当时虽然心存怨言,还是继续为项羽出谋划策,期待能在日后的权力分配中获得一席之地,然而项羽随后的所作所为,完全瓦解了范增的效忠决心。
当楚军攻入咸阳后,楚义帝曾明确表示希望定都于此。
项羽不遵从楚义帝的旨意,焚毁了咸阳城,又把关中地区赐给三位从前秦投降过来的将领。
范增感到十分意外,项羽过段时间就处决了楚义帝,这种行为完全背离了范增的政治主张。
灭掉楚义帝,就等于切断了项家势力跟楚国正统的关联,导致项羽的执政没有正当理由。
对于视楚国复兴为己任的范增来说,项羽的这一决定无异于背叛。
范增与项羽之间的观念冲突,促成了他们关系的决裂。此后,范增心中或许萌生退意,打算投奔其他有作为的领袖。
离间计
《史记》记载,刘邦使用“离间计”,让项羽怀疑范增。
项羽得知信息后,对范增的态度明显冷淡,导致范增愤而离去。
这种状况被历史学界看作是范增离去的导火索。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或许只是表面现象,并非真正症结所在。
刘邦的计策之所以得逞,关键因素是项羽和范增彼此间的信赖已经出现严重裂痕。
项羽谋害楚义帝的举动,已使彼此间产生了猜忌。挑拨离间之计,不过是让这种嫌隙显现出来而已。
范增临行前所言"您不采纳我的计策,我多次献上好办法却未被采纳,我只能就此告辞",表面上看似是因为项羽不听取好计策才离开,实际上或许还暗含着对项羽政治主张的极大反感。
范增此刻的离开,是明显表达政治不满,针对项羽违背楚国传统,作出此举动
苏轼曾评论范增应该更早离开项羽,甚至可考虑杀掉项羽。
这种看法虽然有些偏激,却点明了一个核心议题:范增对项羽的不满,已经超越了私人恩怨范畴,演变成政治主张上的根本性分歧。
范增的离开在当时几乎是注定的,而离间计仅仅是将这个过程提前了而已。
忠于人还是忠于事
范增和项羽的交往充满了不幸,这反映出背后一个更为根本的历史问题:政治家的忠心应该放在哪里?是应该效忠于某个人,还是应该坚守某种信念?
范增进入项氏集团,本意或许是为了重振楚国。他将项梁、项羽当作手段,并不是要对他们尽忠。
项羽却把个人权势和名望放在首位,对楚国的政治惯例并不怎么在意。他们之间基本的看法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他们一起做事不可能维持很久。
范增与项羽决裂之后,项羽在军事上遭遇接连的失败,最后于垓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范增的离去,显然促使了项羽的败亡。
从那个层面来说,范增的决定既是其政治观念的坚守,也是对项羽个人权威的排斥。
范增的忠奸性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要看怎样去诠释忠诚的含义。
如果说忠诚是对个人主公的绝对服从,那范增确实是背叛者。
假如忠诚意味着对政治信仰的执着,那么范增其实算得上是忠诚的臣子——只是他效忠的目标并非项羽本人,而是楚国那个政治组织。
《——【·结语·】——》
范增和项羽的决裂,并非仅因他人挑拨离间造成,而是双方在治国方略上的根本分歧所致。他们的关系破裂,是政治主张相悖的必然结局。
范增或许从未把项羽当作目标,而是把他当作重振楚国的手段。一旦这个手段不再适用,抛弃也就成了必然。
历史的遗憾是,项羽没能领会范增的深谋远虑,范增也没能完全掌控项羽的雄心壮志。这两位本该互相成就的才俊,最终都走向了毁灭的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