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恐龙灭绝的12大猜想,陨石撞击说为何占主导地位?

恐龙灭绝的12大猜想,陨石撞击说为何占主导地位?摘要: 近来,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侏罗纪公园》以3D电影的形式卷土重来,再刮起“恐龙旋风”。...

近期,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通过3D版本重新上映,再次引发“恐龙热潮”。恐龙之所以持续吸引大众关注,与其神秘的灭绝“谜团”密切相关——它们曾是地球的主宰,物种丰富,数量众多,在当时的生态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这种强势地位,本应让恐龙得以持续繁衍。但是,6500万年前,这种曾经非常繁盛的生物,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彻底消失了。恐龙灭绝的缘由,在生物演变过程中变成了未解之谜,由此引出了许多不同的推测,

陨石撞击说

陨石撞击假说一直是关于恐龙灭绝的各种推测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说法。这种假说称,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直径长达十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地球。这颗小行星体积巨大,堪比一座中等规模的都市。它在地面制造了一个极为深广的撞击坑。撞击引发了漫天飞舞的尘埃,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并摧毁了大量的植物。火山灰挡住了太阳,光线消失,温度急剧下降,同时下起倾盆大雨,山中洪水泛滥,泥石流形成,恐龙被卷走并被深埋。之后好几个月甚至几年,天空持续昏暗,乌云重重,地球因为长期不见阳光变得寒冷,恐龙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剧变,纷纷死亡,恐龙纪元就此终结。

气候变迁说

有另一种解释,不是陨石撞击导致恐龙消失,而是地球自身气候转变所致。持此看法的学者指出,六千五百万年前,阻隔北冰洋与其他海域的屏障忽然溃决。北冰洋因此泄出的寒水汇成海洋寒流,致使海水温度急剧降低二十摄氏度。陆地上的空气随之转寒,水汽含量大幅降低,各地普遍变得干旱。恐龙无法适应那个环境,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繁殖能力丧失,恐龙因此无法繁衍子孙,最终走向灭亡。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分析指出,恐龙存在的那个时代,全球所有陆地合并为一块整体,称作“泛古陆”。受地壳活动影响,这整块陆地在侏罗纪期间出现了显著的分裂和移动。这种构造变动引发了环境与气候的剧烈转变,进而造成了恐龙的最终消亡。

火山爆发说

由于火山活动,二氧化碳被大量释放出来,引发了地球上的急剧变暖,导致植物大量枯萎,与此同时,臭氧层出现破损,强烈的紫外线直射地球,最终导致了恐龙以及众多生物的灭绝。火山爆发或许会造成白垩纪末期出现剧烈的酸性降雨,造成土壤里微量的营养元素流失,恐龙经由饮水及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受到毒害物质,产生急性或缓慢的毒性反应,最终导致它们成批地灭亡。

造山运动说

白垩纪末期的地质变动导致沼泽区域消失,依靠沼泽生存的恐龙因此难以存活。生态条件发生转变,植物种类也随之变化,以植物为食的恐龙无法适应新的植被,最终走向消亡。草食恐龙的灭绝引发了肉食恐龙食物链的断裂,它们也相继灭绝。这一系列事件持续了一百到两百万年。直至白垩纪末期,恐龙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被子植物中毒说

恐龙时代行将结束时,地球上的裸子植物慢慢灭绝,而被子植物大量繁盛起来,这类植物含有裸子植物中不存在的一种毒素,体型庞大的恐龙食量惊人,吃了被子植物后体内毒素越积越多,最终因此丧命。

物种竞争说

恐龙时代临近尾声时,体型微小的哺乳动物开始出现,它们属于啮齿目的食肉动物,或许会以大型爬行动物的卵为生,因为这种体型小的生物几乎没有天敌,数量持续增长,最后将所有恐龙的蛋都消耗殆尽。

另有看法指出,恐龙种群数量迅猛膨胀,当植被资源不足时,植食性恐龙因而消亡了。同时,肉食性恐龙也因食物匮乏而陷入狂暴状态,彼此攻击最终灭绝了。

海洋退潮说

部分学者指出,海水退去之后,原本分隔的陆地会连成一片,让原本互不相干的物种有机会相遇,进而引发食物关系的调整,也可能促使新的病菌或寄生虫在种群间传播,最终导致某些物种走向消亡。比如袋鼠虽然可以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孤陆生存,然而一旦迁徙到南美大陆并遭遇其他捕食者,便遭遇了灭绝的命运。恐龙或许会因海水退却,致使前所未见的物种、疫症、寄生虫侵入,最终走向灭亡。

地磁变化说

科学研究表明,部分物种的消亡同地磁环境存在关联,对地磁作用反应强烈的生命体,当地球磁场发生波动时,有可能面临灭绝结局。据此推断,恐龙从地球上消失的现象,或许同地磁场的剧烈变动存在因果联系。

物种的老化说

恐龙在地球上持续演化长达一亿六千余万年,其体型已经发展至顶点,但思维能力并未同步提升。这些巨兽不受控制地增加数量,使得生存斗争愈发残酷,最终走向消亡。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自然变故仅是恐龙灭绝的表面原因,而物种自身发展到无法产生新适应者的程度,才是其灭绝的深层动因。

温血动物说

化石资源日渐丰富,促使部分学者推测某些恐龙或许是恒温生物,他们担心这些生物可能无法抵御白垩纪末期的低温环境而难以生存,恒温生物与变温生物的主要差异在于,一旦体温跌落至特定阈值以下,就必须耗费能量来提升体温,导致身体迅速衰弱,倘若持续处于寒冷状态,它们或许会因能量耗尽而冻毙。

平行世界说

有关恐龙灭绝的诸多假说里,平行世界理论最为超现实。该理论源自平行宇宙的构想,我们所能感知的最远界限,即是宇宙诞生后光线传播的最远范围,此范围之外,存在着与我们所在维度完全相同的宇宙,并且这样的宇宙数量极多,每个宇宙都是“多重宇宙”的构成单元。按照这种看法,有人认为,恐龙的灭亡,是由于后世之人制造了更严重的污染和有毒物质,这些剧毒的东西,穿越时空影响到了恐龙时期,在另一个维度导致恐龙大批死亡最终消失。

有研究者推测,恐龙若未遭灭绝,或可进化为高度智慧的生物,比如后期出现的奔龙,这种生物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称作迅猛龙,大脑构造显示出相当的复杂性,眼睛十分巨大,视觉敏锐,具备良好的立体视觉,能精确判断空间距离,体高大约1.4米,前肢已脱离行走功能。这种恐龙以群体生活为特征,这种集体习性促进了彼此间的沟通互动,为它们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恐龙迟钝形象大相径庭。倘若恐龙未曾消失,它们或许至今仍是地球的主导者,那么这种强大的族群必然会对新物种的崛起构成阻碍,倘若情况如此,人类或许就无法顺利完成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这其实也在启示我们,人的诞生,仅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我们并不拥有凌驾于地球上其他生命之上的资格,没有任何物种能够成为地球永恒的统治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