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电动汽车百年沉浮,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电动汽车百年沉浮,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摘要: 20年前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电动汽车的时代会这么快来临。 如今,人们对于街上疾驰而过的电动汽车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个被视为“新能源革命”主角的“物种”...

20年前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电动汽车的时代会这么快来临。

现在,街上快速行驶的电动汽车已变得司空见惯。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誉为“新能源革命”先锋的“物种”,其诞生时间实际上早于燃油车。从19世纪诞生至今,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技术传奇。

19世纪初,被誉为“直流电机之父”的匈牙利发明家耶德里克开展了一项针对电磁转动装置的实验研究。最初,他的目的仅是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例如用此发明替代驴拉磨。然而,不久之后,这项装置的新功能被发掘出来——它能为各种交通工具提供动力支持。

基于这一理念,1834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达文波特成功研制并亲手组装了首台微型电动车。尽管该车型速缓慢,据说仅有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且电池无法进行充电,然而它的问世仍旧激发了电驱动交通工具的初步火花。

1881年,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成功研制出全球首辆实用型电动三轮车。该车配备铅酸电池,其显著特点是具备充电功能。此外,这款电动三轮车还参加了当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电器展览会,并被誉为全球首辆纯电动车。

至1884年,英国发明家托马斯·帕克成功研发出能够大规模制造的电动车辆,并且其行驶速度已达到大约23公里每小时。与此同时,距德国发明家、奔驰公司的创始人卡尔·本茨发明出三轮燃油汽车,尚有两年之差。

在1891年,即7年之后的那个年份,美国汽车工业的先驱者威廉·莫里森成功研制出了一款电动轿车。这款轿车具备容纳6名乘客的能力,并且其续航能力可达50公里。它的出现,在当时的纽约街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一时期的电动汽车风头正劲,甚至隐隐压了燃油车一头。

史料显示,在1900年左右,尽管燃油汽车在美国的市占率已超过六成,但因其噪音扰民、污染严重,在业界普遍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技术。更让消费者难以忍受的是,这种汽车竟然需要手动摇柄启动,从当年的影像资料来看,其模样与老式电影中的手摇拖拉机颇为相似。相较之下,电动汽车以其优雅的外观和微小的噪音,赢得了当时几乎所有社会名流的喜爱。美国著名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不仅针对电动汽车研发了全新的电池技术,且成功为其申请了专利,他怀揣着让电流全面替代燃油的宏伟愿景。与此同时,电动汽车行业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遗憾的是,天意不随人愿,那位致力于推广电动汽车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正面遭遇了福特及其汽车制造装配线的挑战。

1908年,福特推出了T型车。得益于这种创新的生产方式,燃油车的制造成本显著降低,使得每辆车的售价也随之下降。根据相关数据,到1910年左右,T型车的价格已降至600美元,相比之下,同期的电动汽车价格却高达1700美元以上。

当时正值美国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和卫星城迅速膨胀,通勤距离常常达到上百公里,这一现象加剧了电动汽车续航能力不足、充电不便以及充电速度慢等缺点。此外,1913年加油站网络在美国全面铺开,使得电动汽车在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内燃机性能的显著提高,使得燃油汽车在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到了1920年,电动汽车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仅存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如高尔夫球车等,依旧依赖电力驱动。进入20世纪30年代,全美国仅剩四家公司在继续生产电动汽车。

在此后的七八十年里,电动汽车始终在市场上扮演着“边缘角色”,即便某些车企偶尔会尝试涉足这一领域,其目的也并非纯粹。以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例,当时的汽车制造商都曾尝试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改良,然而这些尝试的背后,都受到了石油短缺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就是说,这些汽车制造商认为,电动汽车仅仅是燃油汽车的替代选项,若石油危机得以缓解,那么电动汽车将失去其作为“备用方案”的作用。

本世纪初,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悄然到来。环保意识逐渐成为大众共识,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电动汽车的潜在价值。2008年,特斯拉横空出世。这款电动跑车,其底盘源自“莲花”品牌,凭借一次充电能行驶394公里的卓越表现,令业界为之震惊,有力地反驳了电动汽车只能短途行驶、无法胜任长途任务的偏见。而且,这款车型仅需3.7秒就能加速到百公里每小时,这一速度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电动汽车速度缓慢的固有印象。然而,遗憾的是,这款车的价格实在过高,在美国市场的起步价高达10.9万美元。再加上当时大众普遍认为电动技术尚未成熟,因此这款车在市场上遭到了冷遇。短短几年后,这款车便停产了。

风潮虽已落幕,但其影响力并未减弱。在2010年左右,比亚迪、日产、宝马等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加入竞争,再次将电动汽车推向了新的热潮。一方面,众多汽车制造商大力投资于关键技术的研发,使得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自2000年的50瓦时/千克迅猛增长至现在的250瓦时/千克以上,且成本降幅高达约90%;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也积极推出相应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并助力充电桩及换电设备的广泛建设。

2020年标志着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销量成功跨越了300万辆大关,其中中国市场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正式投入运营,比亚迪推出了创新性的刀片电池,从而使得电动汽车产业真正步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

仅仅五年之后,变革愈发显著。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5》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有望突破2000万辆,这一数字将占据新车销售总量的25%以上。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目前每售出的10辆新车中,就有超过4辆属于新能源汽车。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在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技术以及产业链整合等领域展现出极其明显的优势。

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尚未到达终点。展望未来,我们有望见证固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实现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新常态;无线充电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停车位将转变为“无形加油站”;而更高等级的辅助驾驶技术将与电动汽车紧密结合,催生出全新的出行模式。然而,我们也可能面临锂、钴等电池原材料供应的挑战,以及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尚待完善的诸多问题。但只要故事仍在继续,就有更多可能性值得期待。

托马斯·达文波特的实验装置见证了电动汽车的诞生,而如今,各式各样的车型穿梭于街头巷尾,电动汽车的再度兴起不仅是一段技术与市场较量、理想与现实交织的传奇,更彰显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便会发现,正是这些电流的涌动,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着更加清洁的未来迈进。

电动汽车发展历程_电动汽车技术演进_新能源汽车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