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奔驰E级每辆净赚9万元!”
当享界S9T官宣上市,我的脑袋忽然浮现出这句话。
北汽同华为的合作历程,历经极狐,再到享界,从享界S9车型,到享界S9T版本,享界品牌是否迎来了转机?抑或是彻底接受了现状?
个人认为,北汽和华为长达八年的合作,其实反映了老牌汽车制造商在智能汽车时代的自我怀疑历程。
二零一七年,华为主动接触北汽,当时北汽正沉醉于与奔驰合作带来的丰厚利润,沉溺于每辆车净赚九万元的优越感,因而忽略了鸿蒙智行的合作机会,错失了成为其核心合作伙伴的宝贵时机。
紧接着,极狐阿尔法遭遇挫折,这反映了北汽既希望维持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核心控制权,又盼望借助华为的先进技术获得支持,结果导致其左右为难,陷入两难境地。
而享界S9的惨淡销量,更彻底击碎了北汽的侥幸心理。
眼看问界M9已是“亲王”,江淮尊界S800也紧步登位,享界S9连“郡王”都够不上,局面异常吃紧,迫使北汽必须完成心态上的转变,从原先的被动合作转为主动出让。
因此,张建勇在“All in 享界”上的承诺,以及“汽车行业核心在于联合发展”的论调,实际上意味着老牌企业向智能生态的让步:S9T 已非北汽的代工之作,而是华为智选方案深度协作的成果,这种角色转变使其能够优先使用ADS 4.0系统、途灵系统等关键资源。
1/产品革命
享界S9可视为“伪装的成熟高档座驾”,而S9T却是为数字时代精心设计的“全新存在”,这种突破并非肤浅的改良换代,而是根本性的构造重塑。
这一调整首先表现在场景定义权的更迭:不再以S9的核心目标行政商务领域为突破口,而是借助旅行车模式进入家庭及个性化消费领域,这样做既规避了与问界 M9 的同体系竞争,又准确找到了30万价位区间的市场空白点。宽敞的内部空间、全车范围的按摩配置,将“奢侈”的概念从“后排的尊崇体验”转变为“各个场合的安逸享受”。
技术装备的“全功能方案” 显得更为决绝。整个系列都配备空气悬挂+CDC缓冲器+双叉臂前悬挂的底盘配置,搭配4个激光探测器的感知备份,让S9T在30万元区间内,成功对奥迪A6 Avant这类传统高端车型构成了“跨越层级的压制”。
2/生态共生
S9T订单异常踊跃,说明产品革新获得认可,但这并非某个车型的成功,而是老牌汽车制造商在智能领域开创全新发展模式的典范。
北汽推出S9T,这表明该公司终于领悟到核心要义:在华为协作框架内,获得关注程度远非掌握控制权来得关键。
更深层次的调整潜藏在产业构造的根基里。北汽把研发制造、产品制造、部件供应等整个产业环节的资源集中投向享界,表明其正在从“车辆生产者”转变为“智能制造中心”。
这种身份转变看似是主导地位的让渡,实际上是传统生产实力和智慧科技的价值充分实现:华为提供标准与方案,北汽负责生产与资源调配,S9T 成为两者能力的 “效能整合平台”。
3/重生之后
享界 S9T 的推出,使北汽在鸿蒙智行中的地位从外围参与者转变为关键力量,但这仅仅是序幕。
华为的伙伴数量增加到五个之后,享界是否还能持续得到资源方面的额外支持?出行车辆市场属于小众领域,它是否能够承担起“品牌再次兴起”的重大任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北汽在全力投入华为的事业中,能否维持自身的制造技术创新能力,避免仅仅变成一个代工的场所……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决定享界的再次崛起是短暂闪光,还是真正实现蜕变。
但至少目前来看,S9T 已经证明:老牌汽车制造商的振兴之路,不在于死守所谓的核心地位,而在于看清发展大势后的积极顺应——所谓的蜕变,总是先要打破局限,再进行创新重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