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的推出和运作,立刻让理想ONE陷入困境,我们从未遭遇如此强劲的竞争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能被动应对。
这是理想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想发布的一条微博,日期是2023年6月13日,这条微博被设置成了置顶状态。
2025年9月5日,全新问界M7启动预售活动,短短十分钟获得两万台意向订单,一个小时内则累积到十万台。此次问界M7的推出,是否会对理想品牌造成重大冲击?李想这位企业家能否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请看来自方得智驾的分析。
问界两次发布 都冲理想而来?
华为的强大实力直接导致理想ONE的销量断崖式下跌、被迫提前终止生产,仅一个季度就造成了十几亿的资金损失,相关人员都受到了重创,李想在他的微博中这样评论道。
二零二三年,问界M7凭借优越的增程模式,让理想ONE受损了。两三年后的二零二五年,增程模式吸引了众多支持者:岚图品牌、深蓝汽车、昊铂汽车。不过全新问界M7,依然以理想为目标。这一点,从问界M7定价参照理想就能明白:
这一次,理想会被全新问界M7,再次打残吗?
M7未到 理想销量已经下降3成
如果2023年理想汽车遭遇了问界M7的猛烈冲击,那么,2025年理想汽车则连续遭受了问界M9/M8/M7的三次密集打击,它们分别推出了新车。
2025年3月,2025款M9面市,仅二十多天便完成万辆交付,刷新了五十万价位车型成交新里程碑;8月25日,问界M8纯电版发售,两个小时之内预订量便超过七千台。
理想汽车的销售数据呈现持续下滑趋势,5月份交付量为40856台,6月份降至36279台,7月份进一步减少到30731台,8月份为28529台。短短三个月内,该品牌销量大幅度减少,降幅达到了三分之一。
二零二五年,问界品牌推出最新车型,乐道L90与蔚来ES8等新车相继面市,这些举措对理想汽车的销售业绩造成了冲击。
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全新问界对理想的冲击力最大的一波攻势,或许尚未显现——全新问界M7,目前还没有开始发车。
2025年,李想能带领理想汽车再次度过难关吗?
理想汽车会如何应对“危机”?
李想发布的这条微博,揭示了理想汽车借助“学习”,在2023年遭遇问界M7重创后,重新站起并超越了问界。
李想阐述了理想汽车借鉴华为、BBA及众多新兴品牌(尤其肯定了腾势D9)的做法,以及从中获得的进步和成效。
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借助实战演练,转化为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从BBA那里获得了大量启示,时常觉得,如果二线高端品牌能稍微用心研究一下BBA的核心技术,而不是整天折腾什么生活概念,销量至少能增加三成以上。
李想还列举了问界M7、腾势D9、智己LS7、蔚来ES7、WEY蓝山、蔚来ES6作为参考车型。这些车型的借鉴作用,促成了从2022年8月销量跌破4000辆,到今年6月销量突破30000辆的显著进步。
2025年形势比2022年更加严峻
李想继续使用2023年的方式,能够应对2025年的挑战吗?毫无疑问,“学习”的途径和手段,确实管用。然而,能否像2023年那样实现脱胎换骨,再次达到新的巅峰呢?
这就要看理想现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在能力层面,2025年的目标,应当比2023年的目标有所提升,这源于2023年经历问界M7压制后再度复兴的成功案例,也得益于2024年MEGA遭遇攻击后短暂低迷但迅速反弹的经验。
然而,从立场来看,好像这次李想并未意识到全新问界M9/M8/M7、蔚来的乐道L90以及蔚来ES8,还有其他对手对理想的波及。这个情况,从李想近期的微博就能明白。
例如,李想觉得,理想i8销量出色,这款车的性能没有哪个品牌能比得上。
比如,新车的销售状况不理想,这被称作“先抑后扬”,由于这些产品都强调“独具匠心”。
理想车的自动驾驶和智能空间,已经从某个方面取得优势,转变为整体上占据领先地位。
直接浏览李想的微博,或许难以领会,这番言论是在理想汽车销量持续三个月走低,其最强对手问界M7已强势入市的背景下发布的。
在李想的社交平台上,了解到理想汽车当前的策略,可能就是静观其变,静待理想i8的初期价格调整,后期价值提升,静待消费者认识到理想品牌的综合优势。
等待,能够迎来理想的绝地反击吗?
三个月销售锐减三成,全新M7势头猛烈,理想汽车仿佛在静待理想i8的“平稳起步再攀高峰”。月底即将登场的理想i6,其定价策略会怎样?能否应对近期密集的新车投放?理想能否再次夺得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的冠军宝座?
也许答案就在李想的态度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