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走廊的长椅才刚坐下,手机就收到 4S 店的提示,内容是电池检测报告,说进水问题很严重,需要更换电池,维修费用是 26183 元。我看着屏幕上显示的金额,手里紧紧握着刚领到的降压药,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头晕得更加厉害了。
这是我驾驶新能源车的第三个年头,同时也是从事网络约车服务的第三个年头。某次下过倾盆大雨之后,车辆在积水中曾意外熄火,重新启动后似乎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因此当时并未予以重视——如今回想起来,这绝对是我人生中犯过的最大错误。
发觉动力开始衰减,将车辆送至 4S 店维修,此时电池已经膨胀得如同发酵后的面团。保险业务员迅速赶到现场,围绕汽车拍摄了若干照片,既未承诺赔偿,也未明确拒绝,仅要求等待公估机构的报告。等待期间长达半月,期间我租赁了一辆汽油车用于继续承接业务,仅租车费用就累计支出六千余元。
寄送公估报告的那天,我正忙着给女儿准备晚餐,电池进水是因为箱体底部出现了破损,但是破损的具体成因并没有查清楚,保险员通过听筒告知我,他的话语如同尖锐的冰块刺入我的耳膜,而且由于我没有立刻上报情况,根据合同规定,保险公司最多只能赔付三千元的外壳维修费用
锅内番茄炒蛋已经炒成一锅浆糊,却浑然不觉。我找出那份保险合约,第十一条条款异常显眼,规定若未及时告知导致事故原因模糊不清,保险公司将免除赔付责任。回想当时签合同,业务员只顾催促翻页,根本未曾提及这一条款,顿时怒火中烧。直奔保险公司交涉,接待人员指着当年我签的免责声明,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你自己选择勾选的,无可奈何。”
返程途中接到小舅来电,他上一年也遭遇过电瓶故障,最终圆满获得了全额补偿。“你晓得吗,三月刚推行的车辆年检新办法?” 他在话筒那端高声说,“如今动力电池组与驱动电机有具体查验规范,电池热度、电机运作情形都能查,保险公司难以推诿。”
第二天我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寻访了一家具备最新检测资格的维修点。身穿蓝色工服的技术人员将检测设备接入车辆,屏幕随即显示出一系列信息:该电池充电温度达到72摄氏度,已显著突破磷酸铁锂电池65摄氏度的规范上限。他指着检测记录表强调,新标准中已将此作为明确故障判据,并非保险公司可以随意否定的理由。
更没想到的是,师傅说无需更换全部电池组,现在正规维修点可以处理三电系统了,以前 4S 店只更换不维修。他打开电池外壳,借助专业设备对电芯进行烘干,又更换了漏水的密封件,总共花费不到八千元就完成了修复。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看到的报道,许多品牌不公开核心技术,使得普通维修店不敢动手,看来新政策实施后,这种情况确实有了转变。
带着修理点的诊断单和最新制度文本,我又去联系了保障公司,接待人员不再以“缘由不清”作为挡箭牌,只是不断强调租赁开销算作迂回亏损,不在补偿条款之内,我回想起表弟的建议,立刻递交了恶劣天气当日的气候资料和车辆监控录像,指出营运车辆停运的经济损失有据可查,并且他们没有履行好条款解释的责任
保险公司最终答应支付八千元维修费用,虽然租车费用没有得到赔偿,但相比最初的三千元已经大幅改善。提车时,修理厂的师傅特别叮嘱我:“今后哪怕只是轻微的底盘刮伤,也要立刻报案,按照现行规定检查迅速,这样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每次给车辆充电,我都密切关注充电设备上的温度数据,确认读数在65℃以下才觉得安心。前些日子跑运输时,碰到一位同行也是做网约车的司机师傅,我们谈论到车辆电池的维修赔偿问题时,他连连表示很无奈,透露出去年自家电池损坏时,自己承担了高达三万元的维修费用。我把自己相关的处理过程告诉他,他立刻拿出手机查找新的检测网点信息,边操作边说要是早点了解这些规定就好了。
确实,许多驾驶电动车的车主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根据公安部的统计,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已经达到两千四百七十二万辆,难免会发生一些设备问题,只是过去缺乏统一规范,导致保险公司和车主之间常常产生分歧,现在出台了新的检测规范,至少在评估损失时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争执。
但转念又觉得十分心惊,倘若没有小舅子点醒,或许真就接受了那三千元的补偿金。合同中那些隐藏的脱责内容,还有维修厂专搞“只换不修”的把戏,寻常驾驶者如何能完全洞悉?
修车之后,我又去为车辆办理了年度检测手续。当检测人员开始仔细查验电池组和动力单元,手中的设备发出声响,我感到安心不少。虽然新标准未必能消除所有顾虑,不过它确实让车主们多了一条有理有据的保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