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正迅速推动多个产业协同发展。然而,其中亦存在不少制约其发展的深层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何时能全面超越国外技术?解决续航难题需要多长时间?它们能否完全取代燃油车?为此,人民网强国论坛特别策划了“三问新能源汽车”访谈系列,邀请了业界专家进行深入探讨,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每逢节假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总是成为热议的焦点。今年“五一”期间,车辆通行量比往昔大幅上升,充电桩的紧缺更是成为一大难题。“充电焦虑”究竟源自何处?在不同情境下,这种焦虑又该如何缓解?为此,人民网“强观察”栏目的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工人们在沪宁高速黄栗墅服务区对充电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检查。新华社的摄影师李博记录下了这一幕。
“充电焦虑”从何而来?
今年“五一”假期临近之时,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与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节假日期间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需提前对充电需求进行预估,提前对充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并强化节假日期间的充电引导工作,涵盖多个重要方面。
充电活动必须依赖于充电桩设施。据相关资料显示,到了2022年年末,我国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达到了2.5比1。在全球范围内观察,我国目前的位置处于世界前列。
王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认为仅凭车桩比例来判断充电桩是否充足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不容忽视,在不同的保有量条件下,相同的车桩比例对新能源汽车的承载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新能源汽车在充电和补能方面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公共充电桩和快速充电设施的增长速度远不及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整体的增长速度,无法满足当前的充电和能量补充需求;居民住宅区的电力扩容进度未能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步伐;在工作日的充电高峰期,尤其是快速充电的时段,往往与用电高峰期重合,这可能会在夏季加大用电和调峰的压力。
充电桩的维护工作不到位,这同样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今年发布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有近六成的受访者反映,他们经常遭遇充电桩损坏或出现故障的问题。诸如“充电车位被非法占用”、“充电设施存在损坏”、“接口标准不一致”等问题,都成为了车主们实际面临的问题。
新能源电池储能技术的突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家普遍知道,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快充设备充电大约需要40分钟,而慢充则需要接近8小时,这和传统燃油车仅需5分钟就能完成加油的便捷体验相比,差距明显。“充电效率低下、在北方地区由于气温等因素影响续航里程,这些都是新能源发展过程中长期需要克服的技术挑战。”王青如此表示。
在快充技术领域,800伏高压平台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技术是否预示着电动车发展的未来趋势?经过记者的整理分析,我国正在加快对高压快充技术的应用推广。众多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小鹏汽车、蔚来以及理想汽车等,纷纷投身于相关研发工作。
王青强调,采用高电压平台架构可以增强输出功率、减少充电所需时长。这一技术路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正逐渐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的核心焦点。
为何高速公路、小区成为老大难?
最近,关于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困难的问题屡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据百度地图提供的数据,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即4月29日零点刚过不久,便有服务区出现了充电需排队的现象。“不敢开空调放音乐”、“十几辆车排队等待仅四个充电桩”等抱怨声在新能源车主之间流传开来。记者经过整理发现,到2022年7月为止,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内的充电设施数量仅占全国公共充电设施总量的不到1%,这一差距尤为突出。
相较于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在新能源方面的充足保障,私家车在充电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中长距离的高速公路通勤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这也成为了车主们抱怨最多的痛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技术部部长兼秘书长助理王耀向记者透露,众多服务区存在租金高昂、进场费用大、地处偏僻、维护费用高以及长期亏损等问题,导致社会运营商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因此,目前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国网、南网以及地方国资企业。然而,仅凭国有企业的投入,是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
王耀提出,需强化政策导向,整合高速公路出口周边各类社会力量拥有的充电设施资源,同时,敦促地方政府加大对于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补贴的投入,这样才能有效激发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小区内禁止安装个人充电设施,而那为数不多的充电点,下班后几乎全被占用……面对这种情况的司机,其实并不罕见。
王青指出,老旧小区人口密集,电力系统承受能力有限,且在建设初期未能准确预测现有需求,缺乏专门的线路规划。若多台充电桩同时运作,电网将承受巨大压力。然而,电路改造费用高昂,物业管理方积极性不高,责任归属和风险难以界定,这些问题往往导致改造工程面临众多疑虑和阻碍。通过实施补贴政策、优化标准和推动商业模式革新,以及实现利益分配,可以推动老旧住宅区增设私人充电设施,亦或是在小区道路周边等地增设公共充电设施,从而便于居民在小区外部公共充电点进行充电。
对于一些新建住宅区虽已预留充电桩安装的空间,然而并未建设相应的电力配套设施,导致后续仍旧无法直接安装电表和接入电源,王耀提出,亟需迅速制定全国范围内老旧小区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的标准和规范,并设立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以及多方共同分担投资成本的机制。
完全解决充电难还要多久?
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针对业主在住宅区安装充电桩遭遇物业阻碍的情况,出台了《关于做好住宅区电动车充电桩安装及后期秩序维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中明确规定,拥有车位产权或拥有一年以上长期车位租赁权的业主有权提出安装申请。对于满足安装条件的社区,物业管理方应予以积极支持与协作,确保充电设施的建设与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为激发社会资本投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广西依据输出功率与实际充电量,向建设企业和运营商发放了建设与运营补贴;广东则是根据充电功率提供站点补贴;而海南则对符合要求的巡游出租车、中重型卡车等关键应用领域的试点项目,实施一次性200万元或400万元的奖励措施……
在庞大的市场面前,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充电业务的规划与充电结构的改善。这其中不仅包括北汽、蔚来、吉利、广汽集团等知名整车制造商,还有电池生产企业以及传统的石油巨头,它们都在积极地进行战略部署。
完善充电设施的工作刻不容缓。王青指出,仅靠简单增加充电设施并不能充分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快构建公共充电桩和快速充电网络,并建立适度规模的能源补给系统,这才能有效突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
王耀提出,应推动充电和更换电池领域资产实现数字化及证券化等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方案,以此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并加快合理的、超前的布局步伐;此外,还应推动住宅区充电桩接入地方政府的监管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强化对住宅区充电设施的监管。
往期链接
新能源汽车“赛道”,我国技术全面“超车”要多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