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过晚出的Air版iPhone,秋季苹果发布的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两款机型我用了七天了。这一阶段的使用感受表明,iPhone 17系列确实是近些年改动最大的一代产品,不仅外观上更加突出,操作时也能明显感觉到不同。
有人戏称iPhone 17系列开始模仿安卓手机堆砌硬件,不过根据我几天的体验,苹果增加配置并非为了提升参数的表面数值,而是依据用户的实际需要,配置了确实能改善使用感受的部件,最突出的例子就是Pro机型加入了VC散热板,以及将120Hz高刷新率屏幕普及开来。
这次评测将参考近期使用体验,并围绕用户关注焦点,透露iPhone 17系列的相关信息,望对有意购买但尚未拥有的苹果粉丝提供参考。
设计为功能服务
iPhone 17的背面设计与前代产品大体相同,整体运用了较为柔和的色彩方案,我个人偏爱薰衣草紫和鼠尾草绿这两种色调,它们能够营造出青春的视觉效果,当然,经典的黑白色也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易于搭配的方案。
iPhone 17 Pro的改动非常显著,色彩方案比之前更加鲜活,尤其是我持有的星宇橙版本,亦能称作爱马仕橙或法拉利橙,确实散发出浓厚的档次感。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尽管机身主体采用磨砂亚光处理,但金属边框在光线下仍会显现轻微的亮泽,于沉稳低调中不失闪耀。
与前几代产品采用的稳重内敛的拉丝磨砂钛金属相比,iPhone 17 Pro所使用的哑光铝金属及其充满生机的橙色,预计将更受年轻群体的喜爱。
后部运用了组合对比色彩方案,狭长方形镜头单元与下方超亮玻璃盖板非常醒目,这种造型自推出以来就备受关注,各界人士评价褒贬不一,无论你们怎么想,我本人还是相当欣赏。
事实上苹果并不常通过外观设计来吸引注意,此次Pro系列采用了这样的大胆方案,主要是由于铝合金的热传导性能远胜钛金属,比后者强二十倍,再加上内置的VC散热装置,能够迅速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获得更佳的散热表现,进而改善用户的实际感受。
iPhone 17 Pro上市后,部分消费者反映机身背部玻璃存在缝隙大小不一的情况,同时指出天蓝色版本较易留下使用痕迹,就我个人持有的星宇橙机型而言,目前尚未遇到此类现象,过去七天我始终未套保护套,期间频繁操作,虽未发生跌落事故,却多次与钥匙等坚硬物品发生碰撞,但手机表面依然保持完好无损,当然具体体验因人而异,若您对磕碰问题有所顾虑,不妨挑选一款心仪的手机壳加以防护。
苹果调整了iPhone 17 Pro的轮廓设计,边缘呈现圆滑过渡,形态与手型相吻合,握持体验顺畅。尽管该机型重量比前代增长了五克,但使用时依然感觉轻盈,不会产生负担。
屏幕观感与体验全系一致
这组图如果不看边框配色,你能分清谁是标准版,谁是Pro吗?
iPhone 17的显示屏扩大为6.3英寸,这个尺寸也是国内安卓小屏手机普遍采用的规格,根据目前用户的实际需要,这应该是在单手操作舒适度和屏幕显示范围之间寻得的平衡点。
或许由于120Hz刷新率过于常见,鲜有人留意到,iPhone 17的屏幕四周处理得更细,正面视觉效果显著增强,与Pro系列的产品设计风格如出一辙。
现在很多一直使用Pro系列的用户,或许对120Hz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的变化并不明显,然而,我身边那些长期使用标准版设备的同事,在看到iPhone 17之后,纷纷感叹“这运行得也太顺滑了”,紧接着就立刻决定购买——仅仅因为这一点就更换手机,确实一点也不为过。
早先的苹果手机在室外强光照射时,其屏幕最高光输出达不到理想水平,不过iPhone 17系列全都搭载了“阳光屏”技术,无需任何手动调整,实际测试显示,大约在十分之一的屏幕面积上就能达到峰值亮度,数值超过三千尼特,整体亮度也维持在千分之一以上。
iPhone 17系列整体配备了防眩光镀层,通过这两项改进,户外强光中,屏幕的视觉表现有了显著飞跃。困扰用户许久的使用体验难题,终于被成功攻克,而且整个产品线都统一了配置,看来苹果这次确实采纳了用户的反馈意见。
iPhone 17开启PWM调光前(左)后(右)对比
注重眼睛保护的人,现在终于能在“辅助功能-显示与文字大小”里找到“显示脉冲平滑”这个设置了,它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PWM调光。实际拍摄的画面显示,屏幕闪烁的幅度会显著减小(“黑条”变得细了),在光线较暗的时候,画面多出一些细微的纹理,整体感觉会更加舒适,如果经常在昏暗的地方看手机,一定要记得开启这个功能。
这些调整之后,iPhone 17系列在显示效果和操作感受方面依旧如一,过去层级分明的苹果,这次也无需指责了。
VC均热板拉开性能差距
过去苹果手机存在一个明显短板,主要在于机能表现,并非因为其A系列处理器不够强大,该系列芯片始终堪称移动设备性能标杆之一。但受限于温控技术,难以将全部潜能释放出来。而iPhone 17 Pro机型,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该设备配备的A19 Pro芯片由台积电采用3nm工艺制造,其CPU由两个4.26GHz核心和四个2.6GHz核心构成,同时搭载了六颗1.6GHz频率的GPU单元,而iPhone 17则采用了A19芯片,CPU的构造与Pro机型相同,不过其缓存容量有所减小,GPU核心数量也削减为五个。
3DMark进行压力检测时,左边展示的是iPhone 17,右边展示的是iPhone 17 Pro
根据跑分结果,iPhone 17在安兔兔上的总得分达到2241853分,iPhone 17 Pro的总分则为2368336分,二者在CPU方面的分数均徘徊在80万区间,iPhone 17 Pro的A19 Pro芯片额外配备了一个GPU核心,因此在GPU测试环节获得了接近10万分的领先,这一表现与市场预期相符
3DMark SNLS极限压力测试结果显示,iPhone 17 Pro的最高得分比iPhone 17多出400分,两者的稳定程度相差无几,都在70%上下。这与之前的预期有些不同,毕竟iPhone 17 Pro配置了VC液冷均热板,按道理说稳定性应该更强一些。
但是仔细察看曲线可以发现,iPhone 17(右图)的循环在前3分钟内出现了显著下滑,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而iPhone 17 Pro在7分钟之后便开始稳定,其散热能力的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测试期间,最高画质状态下运行半小时《原神》6.0版本挪德卡莱区域跑图及战斗画面,iPhone 17系列均表现出色,帧数表现接近完美,具体数据为58.7和59.4,两者平均帧率相差极小仅一帧。
然而实际运用时,iPhone 17 Pro始终如一,从未出现画面停滞的情况,直至结束也未发现帧率下降的问题,而iPhone 17在后期则显现出明显的运行迟缓现象。
通过查看帧率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在十七分钟时段内,iPhone 17多次出现画面卡顿现象,虽然多数时刻仍能维持在每秒六十帧的流畅度,但稳定性欠佳,不过这种效果相比往昔的标准机型已有显著提升。
《原神》温度检测(左侧为iPhone 17,右侧为iPhone 17 Pro)
这种进步,A19系列芯片的卓越表现是重要原因,但iPhone 17 Pro的VC液冷均热板贡献巨大。借助温度检测设备发现,持续玩大型游戏时,机身背部热量分布均衡,借助导热性能更佳的铝制外壳,热量得以高效散发到外界,从而实现更佳的温控表现。而iPhone 17的性能受到限制,部分原因在于其芯片周围积累了过多能量。
还有个方面能提升性能,就是iPhone 17 Pro把运行内存换成了12GB,这让程序持续运行变得轻松多了。我在后台开启了三十个任务,又拍了几张照片,以前这时候早就得关闭一些程序了,但现在还能流畅进入《原神》这种大型立体游戏,真是激动人心啊……
关于电量持久度,iPhone 17所有机型都加大了电池容量,再配合iOS 26的智能电量管理功能,再加上ProMotion屏幕有助于减少能量消耗,因此简单使用时的电池使用时间延长了。不过,在像《原神》这样的高要求游戏情境下,电力消耗还是很大,尤其是标准版因为散热能力有限,多数时间都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导致电池消耗更快。
根据这个推算,对于那些很少玩网络游戏的人,每天手机屏幕开启的总时长达到六到七个小时是完全可以的
长焦表现已接近国产影像旗舰
画面表现,普通的高端手机在日光条件好的时候已经不容易分出高下,我们直接分析一下苹果十七系列在光线昏暗时的拍照感受。
主摄像头照片进行对照,左边是iPhone 17,右边是iPhone 17 Pro
这一代相机配置,iPhone 17依然采用双镜头方案,其主摄像头像素为4800万,与上一代相同,夜间拍摄效果出色,随手即可获得高质量照片,与iPhone 17 Pro的成像水平十分接近,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差别,无论是亮部还是暗部细节处理,或是高光部分的把控,都表现出色,画面中几乎没有明显杂点,拍摄成功率极高。
然而,这两种设备在拍照感受上存在细微差别,原因是iPhone 17 Pro搭载了LiDAR感应器,因此光线昏暗时,其聚焦进程会更为迅速。
超广角照片进行对照,左边是iPhone 17,右边是iPhone 17 Pro
iPhone 17的广角镜头同样更新为4800万像素,与Pro版保持一致,实际测试表明,其成像清晰度有了显著增强,画面边缘的变形现象也得到了良好抑制。
超广角镜头能够捕捉更宽阔的画面,非常适用于无法靠近拍摄的场景,等到国庆假期来临,外出旅行时就能派上用场。
焦距效果对比,左边是iPhone 17 Pro,右边是iPhone 16 Pro
iPhone 17 Pro与标准版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长焦镜头,传感器尺寸较iPhone 16 Pro有所增大,由1/3.1 英寸扩展至1/2.55 英寸,同时像素数提升至4800万,镜头焦段则从5倍调整为4倍(相当于100mm),虽然数值看似减小,但拍摄时视野范围更宽广,限制性更少。
实际测试表明,由于采用了大尺寸感光元件,光线捕捉能力显著增强,即便在光线不足的环境里,也能清晰呈现人眼所见景象,暗部纹理与高光区域均表现出色。相比之下,iPhone 16 Pro拍出的影像略带偏黄倾向,建筑顶部的阴影区域并非如此明亮,经过算法过度提亮处理后,整体明暗对比度也随之提升,从而削弱了夜间应有的层次感。
iPhone 17 Pro 4倍(左)和8倍长焦样张
在这种情况较为复杂的背景下,主镜头拍摄虽然成像清晰,但画面效果不够理想,采用远摄镜头进行构图会更加灵活,照片质量也能确保足够清晰,细节表现力极佳,暗部杂点不显眼,整体视觉体验十分出色,已经可以和国内顶级相机相媲美。
然而在光线条件复杂且拍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8倍混合变焦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经由裁剪后图像的模糊度较为明显,仅能辨识出建筑的外形轮廓,倘若对远距离拍摄有较高要求如同使用望远镜般,iPhone 17 Pro的成像能力仍不及国内顶尖的影像设备。
iPhone 17 Pro各焦段样张呈现出来,包括0.5倍、1倍、2倍、4倍和8倍。
拍摄时留意到,iPhone 17 Pro转换镜头距离流畅自然,照片色彩始终如一,苹果对三颗镜头的设置持续完善,不论选用哪个焦距,成像效果都很稳定可靠。
如今iPhone 17 Pro内置了0.5倍、1倍、2倍、4倍、8倍五个变焦镜头,再加上主摄像头的1.5倍(35毫米)和1.2倍(28毫米)两种规格,再加上超广角镜头的微距拍摄能力,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拍摄焦段。
Center Stage前摄全场最佳
iPhone 17系列配备的前置摄像头已更换为Center Stage版本,经过这几天的实际使用,我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喜爱之情,尤其是新增的“珠光”效果,它能够非常逼真地表现人物肤色,生成的照片会在人物周围融入类似老照片的色调,并辅以恰到好处的柔化处理,既显气色又不失自然,对于背景部分则保持原貌,从而达成一种精准的影像美化。
前置自拍样张(左为标准风格,右为珠光风格)
前置镜头还具备一个便利特性,可以迅速调整画面范围,使用手机时能更稳定且方便地手持拍摄。原先从上一代开始就被认为没什么用的拍摄按键,仿佛因此获得了新的用途——拇指无需移动就能准确按下快门,比触摸屏幕更为简单。
当检测到多人合影时,舞台中央的前置镜头能够自动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位置,并自动调整为横向画面布局,全程无需用户进行任何手动干预,构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像素规格也升级到了两千四百万,经过裁剪后可以生成一千八百万像素的影像,图像的清晰程度有了显著改善。
借助这些特性,iPhone 17系列的正反镜头都能捕捉出令人满意的照片,无需再选购iPhone X或iPhone 6s等老旧型号,在诸多情境下甚至能够取代大疆Pocket这类产品。
新增的同步双拍功能,就是前后镜头同时录像,这个功能很适合自媒体创作者,或者观看演唱会、球赛等场合使用,不过目前它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太理想,前后镜头录制的影像会直接存入同一个文档,这样在后期处理时非常不便,如果后续能通过远程更新改为分别存储,视频剪辑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也会更加实用。
购买及升级建议
毫无疑问,不论基础版抑或是专业版,这一代产品绝非敷衍了事,极有可能成为像iPhone 6s、iPhone X那样长期热销的机型。
依照实际需求,过去我常推荐选择上一代产品,但今年情况特殊,即便是现在使用iPhone 16的朋友,我也提倡更新为iPhone 17,两者使用感受差异极大,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对于iPhone 16 Pro的持有者,假如对设计变更和新增的长焦镜头并不在意,那么我认为暂时无需更新,至少要等到新机价格有所下调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对于更早的苹果或安卓用户,无需过于纠结,即便是基础型号也没有明显缺点,全部版本从256GB容量开始,已经足够满足大部分人的日常使用,并且与上一年相比,首发价格还降低了1000元。
当前年度尚存国家补贴措施,标准版恰好可享受500元减额,短期内将迎来双十购物节,叠加电商平台优惠活动,结合补贴至少能节省数百元,或达千元以上,价位已与国产顶尖机型相仿。
iPhone 17系列带来了全新突破,摒弃了以往盲目追求改变的做法,此前几年业界普遍认为苹果缺乏创新,然而今年苹果推出了深受市场欢迎的机型,满足了用户的期待,弥补了产品的不足之处。
从参数层面来看,iPhone 17系列或许并不像其他品牌那样引人注目,尽管整个行业正经历着激烈的竞争,苹果公司仍然坚守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理念,确保iPhone的基础性能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苹果的坚持,体现为一种深远的成熟——它无需借助彻底的革新来彰显价值。时至今日,众多制造商都在效仿iPhone的构思与特性,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开拓并非唯有颠覆才能实现,稳步推动领域发展,或许更具影响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