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苹果深似海,安卓仿佛是路人”。
数码领域里,好像总有那么一种说法,也仿佛总有那么一些忠实用户,他们认定苹果iPhone就是智能手机的典范,苹果构建的“系统群组”明显比安卓设备的协同感受要强,苹果公司开发的iOS平台也明显比安卓平台优秀许多倍。
反正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坚定又执着的同事。
有坚定想法的人,也有犹豫不决的人。实际上,自从iPhone 17系列推出以来,周围许多一直以安卓手机为主业的同事,现在开始对更换苹果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围绕安卓顶级机型和最新iPhone的比较讨论,已成为我们午餐时分不可或缺的常见话题。
于是乎,我也打算试试。
作为一个安卓系统的长期使用着,在周围人的鼓动下,我拿出了自己平时用的小米十五,换取了部门购置的iPhone十七的试用机会。十几天左右,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对于刚接触新设备的人来说,是感受产品特性的最佳时期。
(图源:苹果)
俗话说有话必须讲,今天我就直接在此把意思讲清楚,把我最近一个星期用iPhone时碰到各种状况都叙述出来。
现在开始逐一分析:这些内容完全出自我个人体会,测试时两台手机的系统版本分别是iOS 26和HyperOS 2.0,这仅仅反映了我在短时间内使用iPhone 17时发现的体验问题和使用不便之处。
如果你不赞同,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安卓换苹果,数据同步依然不方便
对众多安卓用户而言,包括本人在内,苹果手机始终是个比较生疏且难以捉摸的物件。
个人常用程序及数据资料,能否方便地迁移到新设备上,常常是用户更换机器时纠结的核心问题。
先说结论,二者之间换机的隔阂基本不存在。
苹果在iPhone 17的启动步骤中,会提示用户安装一个叫做“转移到iOS”的应用程序。借助这个应用程序,安卓设备使用者能够将个人资料、通讯录、日程安排、影像库、软件以及各项配置从安卓系统迁移到苹果手机上。
(图源:雷科技)
反之亦然,在应用商店里能够找到众多品牌的迁移软件,基本上能够完成应用信息的平滑迁移。实际感受,这与安卓系统的数据转移过程相似程度很高。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
从安卓设备转向苹果设备时,迁移的应用仅呈现可在应用商店获取的软件清单,并不涉及软件内部的资料内容。换句话说,那些让许多人深感困扰的微信聊天历史,依然需要借助常规途径进行转移。
(图源:雷科技)
重新上架软件并非易事,受苹果地区市场规则制约,非美国区发布的软件无法正常迁移,导致其他软件依然会消失。
怎么?你对国外学术文章、身体机能很关注,想在苹果手机上多花些时间?
换个区域才行,因为我的很多必备软件都是通过同事的美区账号才下载好的,而且苹果应用商店里有很多付费软件,这让从安卓过来、习惯随便装APK的我感到不太适应。
要应用安全,还是自由安装,这也算是一种两难抉择吧。
(图源:小米)
另有一点值得关注,虽然众多企业今年专门为iOS互传进行了功能开发,不过我使用的小米15设备并未包含在内,需要等待HyperOS 3.0版本正式发布,才能实现与苹果系统的跨平台连接功能。
就目前来说,还是LocalSend显得更实用些。
iOS更流畅,少了些安卓实用功能
不可否认,iOS的系统动画确实很流畅。
这次,我无法再用屏幕刷新率来解释了。iPhone 17系列全部配备了120Hz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屏幕,应用切换、进出,以及各种系统滑动动画都极为流畅。浏览微博、贴吧这类信息流应用时,那种卡顿感终于不见了,感觉和我手上这台小米15的120Hz屏幕一样出色。
(图源:雷科技)
然而,在整体操作顺畅的同时,系统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偏执”现象,诸如广受全球电子发烧友热议的“向左滑动退出”。
简而言之,iOS的向左滑动返回功能,其效果并非是否实用,而是用户始终无法确定何时可以使用,何时又会被限制。
常规软件里,向左滑动确实能回到前一个页面,但多数应用搜索时,这种习惯性手势无效,必须点左上角或右上角的返回按钮才行,Apple Music播放界面中,手势操作完全失效,确实令人费解。
(图源:雷科技)
安卓系统那些常用功能,例如分屏显示、悬浮窗口,许多用户期待多年仍无着落,至于国产手机普遍搭载的各类人工智能特性,苹果平台则要等很久才能实现。
你们几乎无法体会,这项工作对我而言,音频转换成文字的技能有多重要。
至于声名远扬的后台?
iPhone 17配备了更新的A19处理器,内存容量维持在8GB,而我的小米15则拥有16GB LPDDR5X存储空间,从设备配置的角度来看,它可能稍显逊色。
(图源:雷科技)
然而要指出的是,苹果的隐藏界面策略确实能够让它存储更多的后台程序,至少在我尝试的期间内,大部分隐藏的应用都没有发生重新启动的状况。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苹果系统独有,有时也会发生后台重新启动的状况,例如一些存放时间较长的照片未被关闭,而新开启不久的知乎应用却突然中断;此外,已编辑完成的文档或正在浏览的网页,虽然后台显示页面静止不动,但重新进入时发现之前的操作记录全部消失。
然而参照我先前使用过的几款安卓高端机型而言,此类现象却并不常见。
这一点,倒是能给苹果加一分。
iPhone 17的影像,真实却不惊艳
“真实有余,惊艳不足。”
这便是我对iPhone 17拍照性能的总结。就设备构造而言,iPhone 17的摄影配置确实逐步提升,其标准机型背面的双镜头组合达到了4800万像素级别,而正面拍摄装置也终于换装成了2400万像素的镜头。
这个参数,放在2025年,只能说中规中矩。
(图源:雷科技)
实际白天拍照,iPhone 17拍的照片还是那种老成的“苹果感”,样张里保存了相当清晰的细节,整体色调还原得已经非常恰当,没有明显过度锐化的现象,画面看起来很整洁,用眼睛看完全觉得舒适。
(图源:雷科技)
这种真切感,在适应了手机品牌方不断调整的影像技术和色调处理之后,偶尔会让人觉得缺少些新意。
超远距离拍摄功能,在基础型号上依然找不到,核心镜头提供的两倍数字放大,在当前普遍具备五倍、十倍光学变焦的安卓高端机型对比下,显得力不从心,远方的图像信息,更是被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模糊掉了。
(图源:雷科技,左小米,右iPhone 17,三倍变焦)
要说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全新的前置镜头结合Center Stage技术,能够捕捉1800万像素影像,并且会根据自拍人数自动调节画面尺寸和构图,甚至还能前后镜头协同运作,同步记录前后景。
接下来,或许要归功于苹果在影像拍摄上的精湛技艺了。视频稳定性的流畅表现,以及镜头对焦的顺滑转换,iPhone 17至今仍是领先水准,这一优势是小米和其他安卓设备商都必须努力迎头的。
散热有显著提升,但还不够
尽管部分生产者不断强调平台调整的必要性,但我始终觉得,决定日常使用感受的最关键因素,毫无疑问是运行能力。
iPhone 17配备的A19芯片,在GeekBench测试中毫无争议地再次超越了移动设备中CPU的表现水准,单核测试得分达到3622,多核测试得分则为9114。可以说在处理器方面,苹果公司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
(图源:雷科技)
实际游戏中,iPhone 17玩起热门3A大作,画面质量与运行速度总能保持最佳水准,没有任何卡顿或掉帧现象。
在《鸣潮》《崩坏:星穹铁道》这类需要强大硬件支持的游戏里,A19芯片的运行情况甚至强于骁龙8至尊版,特别是在充满挑战的场景和技能表现中,iPhone 17的画面流畅度变化幅度更小。
关键信息是,经过公司内部部门重组,这款iPhone 17的散热能力相当令人满意。
半小时高负载游戏后,iPhone 17正面温度达到42度,比安卓小屏旗舰似乎更凉快些,但背面温度升至46度左右。通过热成像观察,可见机身热量主要聚集顶部,边框散热表现令人意外地好。
(图源:雷科技)
对于寻求最佳游戏感受的消费者而言,这两种设备都能给予卓越的处理能力,然而,若您对设备发烫现象较为在意,或许应当为苹果iPhone 17配备一个控温配件。
对于一直使用安卓设备的用户而言,苹果公司如果完全改变方向,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这个问题,就只能等待厂商和苹果的协调了。
信号与续航,仍是“老大难”
关于许多人所关心的,苹果手机的网络表现和电池使用是否相当糟糕的问题,事实究竟如何呢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中多数场合,你其实很难察觉iPhone 17的信号表现与其他手机有何差异。
(图源:雷科技)
这次经历中,我碰巧经历了一次难得的长途出行,所以很自然地就携带了iPhone 17。
(图源:雷科技)
国庆假期期间,高铁站信号本就十分微弱,iPhone 17在此环境下近半时间无法稳定连接5G网络,甚至存在完全中断连接的风险,这种情况在地铁、电梯以及发布会等场合更为明显,当他人流畅观看短视频时,iPhone 17连微信发送文字都显得异常艰难。
与此同时,小米15还能保持比较稳定的5G网络状态。
不过无线网络使用感受尚可,在办公场所和住宅内洗手间区域均可维持可靠的数据传输情况。
续航这块,iPhone 17的电池容量相比前代有小幅提升。
(图源:雷科技)
使用过程中,由于120Hz ProMotion技术有效管理了能耗,并且iOS系统优化了资源分配,iPhone 17的电池续航能力令人满意,外出时的体验与配备5400mAh大容量电芯的小米15相近,两者在持续连接网络、观看在线视频、播放音乐以及使用社交应用时,都能支持大约半天的续航时间。
然而,充电体验则是天壤之别。
手机电量耗尽后,小米十五借助其九十分钟能量迅速回血,电量完全恢复;相比之下,苹果十七的充电速度依旧平平,电量从低谷回升至满格,耗时超过一个钟头。在分秒必争的当下,两者充电效率的悬殊,造成的使用感受落差,远非一般。
总结:iPhone 17提升不小,换不换看你自己
与原先设想的有所出入,亲身感受一番后,连我这个平时很少接触苹果产品的用户,也能察觉到iPhone和安卓手机存在诸多共通点。
苹果的iOS系统确实比安卓更加安全可靠,使用起来也更加省心顺畅,苹果产品之间的联动效果非常出色,值得国内其他品牌借鉴学习;然而产品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系统自由度不够高,交互设计不够人性化,充电速度相对较慢,影像功能的表现也有些欠缺,这些都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是部分重要应用在地域上的限制,对于我这个海外手机游戏玩家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因此可以断定,我极有可能会放弃选用iPhone当作日常使用的核心设备。
(图源:雷科技)
这次经历,确实让我领悟到:手机市场好比一个有围墙的地方,里面的人使劲想出去,外面的人使劲想进来,常常有使用苹果系统的用户想要换用安卓系统,也常有使用安卓系统的用户想要换用苹果系统。
任何物品都有其两面性,比如某些人无法忍受系统推送的广告,还有些人永远无法接受万元级别的手机充电速度如此缓慢;有人无法容忍安卓软件对个人信息的持续收集,也有人无法明白高端机型为何缺少通话录音与应用分屏功能。
各种手机系统,比如安卓、苹果,还有我们自己的鸿蒙系统,都不可能找到完美的产品,真正重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那一款。
由此可见,双手配备大概算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吧,毫无疑问。
那剩下的问题,就是我的钱包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