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最怕什么?
不是续航焦虑,是买错车!
四年换了三台车的老司机现身说法,插混车省油神话早该戳破了。
关键在于一个原则:不要被所谓“既能用油又能用电”的宣传所迷惑,一旦选错技术方向,很快就会导致白白多支出好几万元。
现在就把血泪教训摊开说透。
插混车所谓省钱根本是伪命题。
纯电续航标称100公里,冬天开空调直接腰斩到50公里。
每天通勤60公里?
意味着天天要找充电桩。
公共桩费用每度电1.5元,再加上停车开销,综合计算下来,每行驶一公里的总花费,与使用燃油车的成本大致相等。
更糟糕的是维护费用,某个混合动力车型每次更换机油和机滤需要800元,比同品牌的传统燃油车高出百分之四十——即便发动机长期不运转也需要定期维护,这笔钱完全被浪费掉了。
智驾体验更是重灾区。
发动机介入时扭矩突变,车道保持系统像醉汉画龙。
某个新兴品牌的混合动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测试时,启动发动机后,方向盘摇晃程度达到五度以上,系统需要两秒钟时间来进行重新调整。
这种智驾谁敢用?
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响应极为精确,在弯道行驶时,横向偏差不超过十公分,得益于华为ADS系统的精准调控。
没家充桩还买插混等于自虐。
北京车主实测,某增程车纯电续航70公里,三天充两次电。
每次给设备充电,既得排队等候,又得耗费电力,整个过程要耗费90分钟,一个月下来总计要耗费60个小时,这个时间足够观看30集电视剧了。
当前新建社区停车位电力设施配备比例已超过七成,老旧社区同样可以申请集中建设统一管理的公共充电桩,若家中无法安装充电设备,则直接选择600公里续航能力的纯电动汽车更为适宜。
技术路线得按真实需求匹配:
城市上班族首选纯电动,宁德时代神行电池疾速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四百里,经济支出较插电式混合动力减少三分之一。
选择增程式车型时,要考虑长途行驶,优先挑选热效率达到41%及以上的最新款型,这种车型在电力耗尽后的燃油消耗仅为每百公里5升。
自动驾驶领域领先者,小鹏的XNGP在城市道路上的接管次数,每百公里降低到0.3次,其他品牌的表现则差了五倍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仅限特定人群选用:每日往返路程不超过三十公里,并且拥有家庭充电设施的,以纯电动汽车使用方式勉强能够收支相抵
说到底车企拼命推插混,还不是因为电池成本高靠发动机压价?
消费者真金白银投票的时代,那些技术缝合怪迟早现原形。
牢记这些信息:混合动力汽车五年间的开销,要超出纯电动汽车28%;它的二手变现价格,也比纯电动车低15%。
省心出行?
纯电和增程才是正经出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