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书画名家范增失踪”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讨论成为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8月16日晚上,范增的女儿范晓蕙在微博上表示,父亲在继母徐萌带他离开住处后下落不明,住处已经被贴上封条。父亲以前收藏的大量字画作品和古董藏品都被打包起来,分批次运走。一些资历较老的工作人员被解雇了,而且徐萌曾经警告员工不要把这件事说出去。(8月17日 封面新闻)
根据可查证的消息,范曾在去岁四月十日与比他年长五十岁的徐萌缔结了第四次婚姻关系,此事曾在公开渠道有所报道,今年七月五日,范曾在位于碧水庄园的私人宅邸内庆祝八十七岁寿辰的影像资料在互联网上流传,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老人气色良好,并无明显老态龙钟的迹象,然而北京的艺术品投资领域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范增近期保持低调的原因在于家族内部产生了矛盾,其本质是家族内部两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夺,这种纷争已经浮出水面
每个家庭都有难以处理的问题。范增的亲属之间产生分歧,很正常。对于这种情况,旁观者应该给相关方更多余地,不宜随意插手。不过,范增在文艺界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算是知名人士。因此,媒体和网民关注他忽然不见的消息,完全可以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刊发的相关报道、观点对范增的称呼五花八门,例如:“艺术名家”“艺术泰斗”“享有盛誉的艺术家”“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艺术界的权威人士”等。一般大众看来,这些称谓的区分不大、意义不大,但从规范表达的角度来说,却值得讨论。
可以简要梳理范增的艺术贡献。范增是中国当代画坛备受推崇的艺术家。他精通传统绘画技法,人物画笔触娴熟、神韵生动,特别是对古典人物的刻画,常常使人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气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其作品被多家知名博物馆珍藏,在艺术品交易中价格高昂。
那个关于范增的评论相当中肯、公允、合乎情理,既强调了他在古典人物画方面的专长,又点明了他的作品广受市场欢迎,还提到了得到权威机构认可的成就。从这里可以看出,范增的主要才能和主要贡献是在绘画领域,他的书法虽然形成独特风格、容易辨认,但同绘画艺术相比,存在显著差别,这也是艺术圈普遍承认的情况。在此情形下,若将范增称作“书画巨匠”,则显然言过其实,有悖实情,难以令人信服。
另外,论及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这些当代画坛巨匠的艺术建树,范增的成就确实相形见绌,这一点毫无争议。范增画作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一方面得益于他创作数量众多,另一方面也与其作品诞生于当代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密切相关。当前,艺术品交易领域时常遭遇人为操纵的干扰,导致其价格偏离正常水平,艺术家的市场表现与其创作水准并不相符,这一点已是公众普遍的认知,因此,不能将这种市场地位等同于“艺术巨匠”的身份。
因此,从信息传递角度来讲,顾及内容呈现的实在性,对于围观范增忽然消失的情况,不论借助何种渠道,都最好避免称其为“艺术名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