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范增恩师反目
"得意便猖獗",这是李苦禅,范增的授业恩师,在生命终结之际对范增的沉痛定论。范增被李苦禅称作"中山狼",这深刻地反映了范增忘恩负义的本性。师长情谊重如泰山,范增却对李苦禅的谆谆教导充耳不闻,甚至与其产生激烈矛盾,最终被剥夺了师承资格。这种情况并非绝无仅有。范增也与另一位授业恩师黄永玉关系破裂,不仅用画作进行嘲讽,更让恩师气得浑身颤抖。范增不仅对李苦禅反目,还因恩师黄永玉对其批评而公开对抗。
02二、范增的成长历程
1.早年才华展现
范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丹青妙手、文坛才子和诗坛名家,193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他自小就显露出了文学与绘画方面的非凡才能,因此得到了前辈们的赏识和帮助。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文学与绘画天赋,四岁就能熟记《岳阳楼记》等篇幅较大的古文,十三岁时加入了南通市美术家协会,并被称作“南通三小画家”之一。童年的范增,天赋异禀,不论身处何方都吸引众人目光,这促使他性格中多了些自负与满足。
2.师从蒋兆和与刘凌沧
范增十七岁那年,进入了南开大学,起初被安排去历史系就读。但他对历史并不热衷,反而特别喜爱绘画。在历史系学习了两年之后,他决心转到中央美术学院,开始专攻美术史。范曾在大学期间显露出了卓越的绘画才能,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和瞩目。他在蒋兆和画室以及刘凌沧的教导下,不断磨练自己的绘画技巧。范曾在22岁时得以进入蒋兆和画室学习,并在24岁毕业之时,接受了刘凌沧先生的精心指点,令他的绘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他的毕业画作《文姬归汉》还获得了郭沫若先生的题字,这一成果备受肯定。
3.策略性的人脉拓展
这件事并非完全源于郭沫若先生喜爱范曾的画作,而是范曾为了得到题词,特意寻访到郭沫若的居所,每天手持自己的作品在郭沫若先生家门口坚持不懈地等候。范增为了谋求发展,主动与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建立联系,借助师生之间的情谊来扩大自己的事业版图。
03三、与沈从文的关系破裂
1.结识与利用
范曾因此认识了众多文艺圈的杰出人士,其中沈从文就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位。范曾和沈从文的交往,也是他利用人性来谋求在文艺界发展的结果。为了扩大社交圈,他费了很多心思去和沈从文建立联系,并且经常写信表示敬意。沈从文虽然没察觉到范曾的算计,却因为欣赏他的才华而收他为弟子,倾注心血去教导他。可惜的是,范曾并没有真心对待这份知遇之恩。
2.背弃与落井下石
沈从文引荐范曾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院,助其开启人生事业的新阶段。但岁月流逝,沈从文渐渐发现了范曾品性上的不足。在局势不稳的年代,范曾对沈从文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沈从文不仅给予范曾丰厚的绘画条件,还让他有机会观摩并学习众多名家的杰作。不过,时光变迁,沈从文最终认清了范曾性格中的欠缺之处。极其遗憾的是,范曾好像一直不看重和沈从文先生的密切关系,仅仅当作谋求进步的工具。
04四、师徒反目与艺术争议
1.与黄永玉的决裂
范曾不但没有报答恩惠,反而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这让黄永玉作为师长,不得不出面指责他的所作所为。不过,已经颇有声望的范曾自视甚高,无法听取别人的规劝。他不仅不进行自我反省,反而与老师产生嫌隙,时常找麻烦,甚至当众与黄永玉对抗。这种艺术上的讽刺和公开的对抗,最终导致范曾与黄永玉完全破裂关系。
2.对黄永玉的讽刺
范曾的抨击并非仅限于言辞攻击,他还借助绘画手段,公开展示了一幅针对黄永玉的讽刺性图像。在这幅图画里,他将恩师黄永玉的形貌刻画成一条由外国人牵引、正叼着骨头奔跑的犬只,身体上还系着铁锁链,以此象征受辱与不均等。他还附上一篇题为《蝜蝂外传——为黄永玉绘像》的文稿,通过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黄永玉进行当众戏谑。更进一步地表达了他对黄永玉的讽刺与不满。
3.公众的评价与反思
黄永玉看到那幅嘲讽图画时,内心极为震动,浑身不由自主地发抖,连呼吸也变得非常快,几乎要咳血出来。那时起,他与范曾的师徒关系彻底破裂。范增的做法让许多人感到不满,暴露了他把名利放在首位的想法。现在,范曾和黄永玉之间的矛盾广为人知,很多人同情黄永玉,对范曾的过河拆桥之举十分气愤。他心高气傲,无法接受他人的教诲,始终将名利置于道义之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