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楚汉对决堪称一段难忘的往事,毕竟不论汉高祖还是西楚霸王,他们的人生都拥有过卓越的成就。所以后人总爱追忆这段岁月。众所周知,汉高祖的成就多亏了汉初三位杰出人物,而西楚霸王能取得后来的地位,身边也有一位重要人物在辅助。
此人即为项羽的亚父范增,不过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在最为危险的当口,范增竟然离开了项羽,众所周知,项羽缺乏政治才能,因此可以推断出范增离去后项羽日后的走向,很多人都认为项羽当初不该猜忌范增。
后世部分人持有异议,觉得范增离开实属情理之中,因为他早已对项羽心存芥蒂,甚至萌生过除掉项羽的意图。这样的观点之所以存在,原因有二,首先项羽并未完全继承项梁阵亡后的所有部队,他得到的不仅是一支军队,还包括项梁生前所培养的人才,范增便是这批人才中的代表。
可以说,最初这位君主和臣子之间的相处十分和睦,项羽对范增也怀有深深的敬意。然而,这段君臣之间的佳话并没有维持多久。尽管在对抗秦国军队的过程中,项羽的军队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尤其是在巨鹿之战中表现突出,但最终还是刘邦率先攻入了秦王的宫殿。
项羽年纪轻轻就很有名气,本人的能力也很强,过于自信导致他容易显得傲慢。可以想到,当他知道刘邦比他先进入皇宫时,心里会非常不高兴。当然,心里不高兴的不只有他一个人。范增很有远见,面对这种状况,他也觉得挺难办。尤其是刘邦后来干的事情,更让范增非常担心。
众所周知,刘邦最后成为了帝王,但起初他只是个普通农户,因此他身上也有一些难以革除的缺点。在尚未建立功业期间,他既贪图财物又沉溺美色。他在山东的日子,这种性情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刘邦此时像是变了个人,进入关中之后,他对钱财和美人都失去了兴趣,这确实令人惊讶吧?许多人都觉得这是桩怪事,不过范增却不这么看。既然他不再惦记金银和女人,那么他的心思究竟放在何处,就显而易见了。
范增立刻察觉到,刘邦将来必定会成为项羽的严重阻碍,眼下最有效的办法是铲除刘邦,毕竟逝者不会带来任何麻烦,这就是范增在鸿门宴上动手的原因。只有消灭刘邦,项羽的前景才会更加顺畅。
范增看出刘邦的雄心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项羽。然而项羽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有些小看。项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太自大,认为自己的能力非常强,觉得就算刘邦有别的想法,也对他构不成什么危险。
从情绪和事理角度讲,范增都盼望项羽能赢得最后决战,然而项羽对他进言的态度并不认真,令范增非常生气,以至于直言未来称王的人一定是刘邦,这充分暴露了他内心的怒气,事实上,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恶化并非因为这一件,刘邦回来之后,越发感觉范增的存在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于是便产生了废黜范增的念头,后来的发展显而易见,一个巧妙的挑拨手段就让他们彼此间出现了嫌隙。根据文献资料所载,项羽派遣使者去拜访刘邦,起初刘邦用非常丰盛的饮食招待这位使者。
但是,一旦弄清楚来使并非范增派遣,而是项羽派来的,马上就把原先预备的饮食撤走,换上的是些简单低劣的吃食,跟前头的食物简直没法比。这位使者一见盘子里的食物,神色立刻就变了,回到军营后便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项羽。
项羽得知此事,马上疑心顿起,揣度范增暗地里是否与刘邦串通一气了。这种昭然若揭的挑拨伎俩,项羽怎么就没能察觉呢?也许有人会说,项羽本就缺乏政治头脑。就算他政治头脑差,也不该连这么简单的计策都分辨不出。唯一说得通的,是他和范增早就名存实亡了。
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嫌隙积怨颇深,其实,范增早就对项羽心存芥蒂。甚至可以说,他当初投奔项梁时便存有借力打力的想法。根据文献资料分析,范增当时是楚国人。从他的年龄来看,他也切实体验过国家灭亡的悲哀。
陈胜吴广发动叛乱之时,范增已经七十多岁高龄。按照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寿命标准来看,他算是难得的长寿者。这样一位长寿之人来到人世间,又为何会卷入这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呢?如果说他现在追求功勋和声望,那未免太过不合情理。
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显露锋芒,等到年纪很大了才出来活动。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心里藏着一个远大的志向,那就是要恢复楚国的统治。他想要帮助楚王坐上王位,把秦国的政权给推翻,让整个国家重新被楚国掌控。这个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范增去到项梁那里之后他的行动就能看出来。他归附项梁之后,明确表示不赞成项梁单独称帝,反而持续建议项梁支持楚国的后代继承王位。
诚然,范增当时也有其合理性。总而言之,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惦念那位被秦人枉杀的楚怀王,因此借助楚国势力对抗秦朝,便能赢得民众拥护。不过,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际,那些国家国君的下场大多很凄惨,并非楚王独有,为何单是提及楚王呢?
但是,项梁最终听从了范增的谋划。碰巧得很,没过多久就寻到了楚怀王的子孙,他是楚怀王的孙子辈,名字叫熊心。经项梁拥立,熊心坐上了楚义帝的帝位。其实,项梁当时之所以同意这样做,部分原因是他认为熊心成不了大事。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项梁这次决策出现偏差,熊心其实很有才干,迅速破坏了项梁的计划。三、意料之中项梁去世后,熊心在制定策略时更加得心应手,他任用宋义来牵制项羽。虽然项羽在政治计谋上不够出色,但也不可能对形势完全懵懂。
他确立了“谁率先攻入关中谁就称王”的规则,目的是削弱项羽的权力。巨鹿战役结束后,项羽原本期待怀王会封他为王,结果怀王却找借口推辞。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于是立刻用极端的方式杀害了怀王。这表明他在这件事上暴露出了政治上的短视。
这种做法确实非常莽撞,虽然所有人明白这位怀王是如何获得那个位置的,但直接处死他就违背了道义。项羽的这个行为给范增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当年怀王曾经授予范增一个官职,虽然不如项羽的官职显赫,但也足够让他和项羽拥有相同的地位。
项羽的这些举动,让范增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范增曾长期追随项羽,彼此间确实存在一定交情。但后来项羽的行为越来越不合理,完全不听从范增的建议,范增心中自然会感到非常沮丧。
虽然还没到要除掉项羽的时候,但范增心里已经决定要离开,尤其是项羽对他开始怀疑之后,更加坚定了他离开的念头,然而范增完全没料到,项羽甚至没说一句挽留的话就让他走了
但是,苏轼对此看法各异。在他所写的《范增论》中,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在项羽除掉宋义之后立刻脱离。而且,在苏轼看来,若有可能铲除项羽当然是上策,若无法实现,那就直接离开。结尾显而易见,在评判历史人物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苏轼的见解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探究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时,你有没有产生过什么独特的想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