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课外阅读】悲剧谋臣范增,他的一生究竟有多坎坷?

【课外阅读】悲剧谋臣范增,他的一生究竟有多坎坷?摘要: 【课外阅读】悲剧谋臣:范增.doc,【课外阅读】悲剧谋臣:范增 个人小档案 姓名:范增 生卒年:公元前277年至公元前204年 籍贯:居巢人(现今安徽省桐城南人) 【简介】 范增...

【课外阅读】人物小传:范增个人信息  名字:范增  存世时间: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204年  家乡:居巢(今安徽省桐城市南边)  【生平概况】  范增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中项羽倚重的智囊,为西楚霸王出谋划策。秦末爆发农民反抗,秦二世在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范增归附项梁,建议拥立楚王后代做楚怀王,借此动员天下民众。项梁战死后,他转投项羽,担任核心智囊,之后被赐予历阳侯爵位,项羽称他为“亚父”。汉王登基那一年,公元前206年,跟随项羽进军关中地区,建议项羽铲除刘邦势力,但未被采纳。他屡次在鸿门宴上暗示项羽除掉刘邦,还安排项庄表演剑舞,企图趁机动手,但最终因为项羽犹豫不决,项伯出面阻挠,所以没有得逞。汉王三年时,刘邦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陷入困境,采纳陈平的计策挑拨楚国的君臣,结果被项羽怀疑,导致其权力被削弱,范增最终辞职回家,在途中去世。七十岁才被赏识,展现他的才智,说起范增,多数人并不熟悉,然而,历史中真实的范增是一位颇有计谋的策士,他是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兵的旧部,项羽麾下勇士众多,但具备全局观念的谋略家仿佛只有范增一个,不过,像这样有能力的年长官员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发掘出来的呢陈胜起事之后,项梁和侄子项籍斩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一同起兵,首次交锋便大败秦军部队,这场战斗影响极为深远,击败秦军粉碎了章邯战无不胜的神话,原本自己军队的声望是依托父亲项燕积累的,但经过这一战,他在反秦武装中树立的威望,将完全源于他自身的功绩!战斗中,项梁发现秦军实际战斗能力不如己方,主帅章邯也没察觉到他使用的那个让战局从相持变为优势的小计策,他意识到自己过分高估了章邯,秦军仅是训练有素,面对杂乱无章的其他义军自然能取胜,但遇到自己训练精良的士兵,秦军仍有不足,己方必定能战胜秦军。项梁心生傲气,赢得战斗后上街时,脸上挂着得意神情,频频向两侧夹道欢呼的民众挥手示意,民众们也发出诸如“项将军英明神武”“项将军,多亏您保佑了我们”之类的赞扬或感激之词,然而忽然间,一句尖锐的话语传入耳中,“身为将领,不能因胜利而自满,也不能因失败而气馁,骄傲的军队必定会走向败亡……”那声音虽小,却依然被项梁捕捉到了。项梁朝着声音来源处望去,发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正坐在街边茶馆品茗,他并未上前相迎。项梁低声对身旁的将领交代了几句,随即收敛了笑容。  "回将军,人已押到......"一个低沉的声音应答。  "哦?"项梁走近,说道:"刚才于街巷听闻老丈言谈,颇觉意味深长,恳请老丈指点迷津。"那个老人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向四周看个不停。梁军事务繁多,走不开,没法亲自迎接,请您谅解,项梁接着说。老人还是没吭声,目光一直盯着打开的中军大帐。梁军说,请老先生到里面说话。项梁伸出手,做出邀请的架势。旁边站岗的士兵看不顺眼,想教训这个老人,但项梁用眼神阻止了他。老头慢慢扭了扭脖子,仔细端详着项梁,轻轻整理了已经花白的胡须。  项梁连忙弯下腰,手臂伸得更长了。  老头脸上闪过一丝几乎看不见的笑容,直接走向了军帐中央,项梁也跟着进去,恭敬地弯着腰站在了老头旁边。  “嗯……”老头略微思考了一下,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啊,范先生是德高望重之人,请坐到上首。”项梁恭敬地回应道。范增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对项梁讲道,说如今天下陷入大乱,将军出身名门望族,一直想着要成为各路英雄的领袖,并且积累力量来对抗强秦,如果再不行动,眼睁睁看着章邯分兵各个击破,楚军就危险了。项梁回应说,自己确实有这个想法,只是苦于没有好办法。范增看了看项梁,继续说道,陈胜失败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秦朝灭亡六国的时候,楚国是最没有过错的。当年楚怀王被秦国诱骗去那里,却没有回来,楚国人至今都还同情他。楚南公曾言:楚国纵使只剩下三家姓氏,也必定能灭亡秦国。如今陈胜率先起义,却没有拥立楚王室后裔而自行称王,这种局面难以持久。你从江东起兵,那些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之所以争相归附你,是因为你世代为楚将,被认为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室后裔。况且,各路反秦军队都请求项将军降低身份,务必一一优待,绝不能因为实力强大就轻视他人,千军易得,而人心却难以获取啊。项梁听后眼睛一亮,表示非常赞同,并对范先生说道:你放心,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接着,项梁决定重新组织起义军,从此他变得格外忙碌。另外,他派遣人员深入民间,去寻访楚怀王的孙子,目的是增强起义的声势。同时,还举行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薛城会议,会议由范增负责主持。他的胡须夹杂着灰白,两鬓被风霜侵蚀,目光里闪烁着洞悉世事的冷冽,有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物主持,那些心怀叵测的起义军领袖们也规规矩矩地静坐不动。范增没有进行自我说明,而是以年长者的身份,自称是民众的代言人来主持这次集会。尽管这些起义军的首领们内心并不平静,但作为头面人物,他们终究还是有机会听听这位长者的真知灼见。各位将领相继汇报了之前的战斗情形,其中不少人描述得十分生动,言辞激烈,唾沫四溅,然而范增对此并不在意,他清楚,这些人真正的工作能力并不强。等所有人说完,范增开始归纳,范增表示:“如今国家陷入混乱,各处纷纷起兵对抗秦朝,可一旦拥有力量便自称帝王封授爵位,彼此争斗不休,完全无视朝廷的权威,各位当初起事时都是民众的指望,可最终却让百姓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项梁询问:“依先生看来该如何?”  范增明白在场各位首领中不少人曾是陈胜的部下,范增回应说:“称王封侯的将相,难道天生就有这种资格吗!”此番言论极具见识,然而陈王起事,定国名为张楚,却未体恤楚国民众,不扶持楚国宗亲,承诺之事未能兑现,人若失去诚信便无法立足,何况为君者呢。陈王为天下受秦压迫之民呐喊,确是豪杰,但他缺乏王者风范,致使国家运势衰败,并非称王便能永坐江山,唯有为百姓谋利的君主,方能国运兴盛。一些原本存有私心,目睹众多同伴战死的义军领袖,也流露出期盼的神色。有位首领询问道:“您这番话的意思是……”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团结所有义军,与秦朝展开决战。想要光复楚国,就必须名正言顺,寻找楚王的子孙,拥立他为新的楚王。等到将来消灭秦朝之后,有功之人才可以称王封侯,只要残暴的秦朝还存在一天,就一天不能称王!众人纷纷响应,一同喊出“好!”义军领袖们本料想项梁会自称王号,或许还会动用武力将他们统辖,却未曾料到结局如此,会议因而圆满收场。此次集会效果显著,项梁对范增的作为十分赞赏,他本人也顺理成章地担当起这支新楚军队的统帅之责。人心各有不同,天下已然分裂成两个阵营,楚军因此获得与秦军对峙的底气,范增虽年事已高却得以结识项梁,由此开始展现他的才智,项梁也正值壮年,沉稳的气质让他更能领会范增的意图,他们彼此之间能够形成默契配合,薛城会议确立了楚军与秦军之间的相对平衡,同时,也确立了范增在楚军中的首席谋士身份。范增开始为项氏集团效力,后来项羽称呼他为亚父,担任楚军主要谋士。他一心效忠主人,却未能实现抱负。据说,范增年轻时跟随老师杨任,在徐州西部的卧牛山隐居修炼。到了六十多岁,他已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智者。项梁得到优秀人才后,感觉非常得心应手,实力大增,在范增协助下,势力不断壮大,迅速成为对抗秦朝的重要力量。不过,因为过于自信,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身亡。项梁离世后,他的职务由侄子项羽接替,范增从此开始辅佐项羽,担任他的顾问。范增和项羽的关系非常亲近,项羽称呼范增为叔父,每逢遇到事情,总会首先征询范增的看法。范增见项羽对自己十分看重,便全力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争夺天下。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各自带领的两支农民军中,刘邦依照之前的约定,称王独立。范增察觉到刘邦有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意图,于是安排了鸿门宴,企图消灭刘邦,消除隐患。上文提及的“鸿门宴”事件中,范增虽然着墨有限,却对整个事件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范增本建议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始终未行动。于是范增便让项庄出面,此举实为借刀杀人。这种策略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项羽,既保全了自身,又顾及了体面。为何如此说呢?从政治角度而言,去除刘邦,就等于扫清了项羽前行的重大阻碍;从政治声望角度而言,并非项羽亲自下令要杀刘邦,而是项庄实施了这一行为。此后,项羽完全可以将责任归咎于项庄,当然有人会说这是项羽指使项庄去杀刘邦,但是,有什么依据呢?显然没有任何依据。唯一所谓的证据就是项庄是项羽的亲属,但是,这真的是充分的证据吗?显然不是。范增请求项庄表明自己的良苦用心,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项羽的政治地位。然而项羽心软且自以为是,导致鸿门宴上未能成功,最终放走了实力最强的敌人。之后,刘邦果然如范增所料,以汉中为根基,积极吸纳人才,注重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最终双方爆发战争,刘邦与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较量。范增高明之处在于此,刘邦称赞自己的汉三杰,其实,范增在鸿门宴上的计策若能成功,汉有三杰又有什么意义呢? 鸿门宴上项羽与刘邦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而范增的个性特点则对项羽的性格产生了很好的映衬效果。范增深谋远虑,具备政治远见。他一得知曹无伤的密报,立刻就点明刘邦“退兵到霸上”的真实目的,其实心里早有远大计划(这表明他的志向绝非一般)。他劝告项羽“趁现在赶紧动手,不要错失良机”。同时他心里清楚“将来取代项王的人一定是刘邦”,所以在鸿门宴期间“举起自己腰间的玉环”“多次用眼神示意项羽”,还让项庄进去表演剑舞。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在这几件事上都显得鲁莽无谋、不加思索、过于自信。范增在鸿门宴上的举止十分果决,且颇具深算。他的所作所为,恰恰凸显了项羽行事草率、决策犹豫、骄傲轻敌的性格特点。倘若范增在鸿门宴上的策略得以实现,那么,往后无论何人都不可能对项羽构成严重威胁了,单从这一点来看,苏轼曾评说范增正是人杰所有品质的完美体现。但是,由于项羽担任领导,范增的才能与抱负无法得到发挥和实现。  或许有人会质疑,范增并非多么杰出、多么有才干,至少作为项羽麾下仅次于他的重要人物,竟然没有识别出韩信是个有潜力的人。  实际上,范增并没有忽视韩信,他曾经救助过韩信脱离险境。  那么,范增具体在何时拯救了韩信?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将他解救出来的?事情是这样的,从前,韩信一直钻研学问和武艺,进步很快,过不久就投身军队了。那天韩信到了反秦的军队里,遇见了项梁。项梁坐在办公桌后面正中间,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呢?” “韩信。” 韩信回答完,项梁和各位将领就同时笑了起来。韩信被弄得十分困惑。过了很长时间,项梁才停止笑意,看向旁边的桓楚说:桓楚将军,我想这就是你前天提到的韩信吧!桓楚略带微笑回应:元帅一问便知。项梁接着说:你就是那个钻裤裆的韩信,对吧!韩信一时愣住,十分生气地说:是的,又能怎样?项梁突然用力拍打桌子,命令手下把韩信用棍棒赶出去。紧接着,五六个士兵拿着军棍冲了上来。韩信神色安然,高声发笑。众多士兵茫然地停驻原地。  项梁目睹韩信放声大笑,不明其因,立刻制止行动,将韩信唤回,面对韩信质问:“为何发笑?”  韩信回应:“呵,我笑你见识短浅,名声不实,我笑你目光如盲,误认了此身。”  项梁言道:“行,韩信,我向你询问,你才学何用,武艺何长?”  韩信答道:“我文可平治国家,武能安定边疆。大家听了,纷纷笑出声来,只有范增露出诧异的神色。  项梁讥讽道:“我以为你满腹经纶,没想到只会耍嘴皮子。你既缺乏读书人的风度,又缺少军人的魄力,又怎能成就一番伟业?”韩信拱手回应:“冒昧了。将军,如果那天我与那个泼皮较量起来,国家大事岂不是白费功夫?”项梁一时无言以对。项羽站在项梁旁边,再也无法忍受,拔出腰间的剑,朝韩信刺去。范增目睹此景,立刻上前阻拦,劝道:“将军请冷静。”随即又对项梁说:“我认为处死韩信只是小事,损害楚军的威名才是大事。”项梁听后,沉思片刻,意识到如果杀掉所有投靠他的人,那么天下有才能的人谁还敢来楚军这边对抗秦朝呢?项梁领悟到范增说得对,于是赦免了韩信,让他担任营帐前的持戟卫士。这件事表明,范增其实曾救助过韩信,虽然他本人在楚军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也并非什么重要人物。至于范增为什么要搭救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毕竟他之前曾公开表示过要除掉韩信,以免损害楚军的威望。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未必完全准确。不妨回想一下当时的情况,韩信既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也没有任何显赫的家世背景,他唯一为人所知的,或许只是那个出过丑闻的往事。项梁若当时杀掉韩信,便能用怯懦无能的罪名堵住众人的嘴,或者找其他借口堵住他人的嘴,这是完全可行的,毕竟韩信当时只是个普通的士兵而已。但他最终为何没有动手呢?这自然是因为他的谋士范增替韩信求情了。项梁清楚范增是个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的人,因此他选择相信范增,决定不杀韩信。范增之所以替韩信说话,是因为他是个有远见、有头脑的人,他察觉到了韩信的非凡能力。虽然,范增不像萧何那样极力举荐韩信,这确实算是个失误。不过,毫无疑问,他识别出了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并且保护了这位人才。倘若没有范增,韩信可能不会有今天的盛名。要是缺少了范增,刘邦的前景会变成什么样?历史走向怎样,这要看范增有多重要,然而,依照先前讲过的,正是因为有个项羽这样的领导,范增的才能与抱负始终无法施展,得不到发挥。鸿门宴之后,楚汉之间的较量就此开始。项羽采纳了范增的计策,马上就包围了荥阳地区。那时,刘邦心急如焚,连忙找来张良、陈平、韩信等人,商议如何才能脱身。陈平提出了一个主意,他说:“依我看,楚军那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