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便对混合动力车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新能源的概念远未像如今这般广为人知。然而,近些年,伴随着对环保的呼声日益增强,太阳能驱动汽车、纯电动车型(BEV)、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电动车(FCEV)、氢燃料发动机车,还有配备高效储能器、二甲醚等新型能源的车辆,都纷纷从实验室研究过渡到了市场推广。周围的朋友们纷纷对新能源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原本还只是初露头角的新能源汽车,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市场的热门选择。然而,消费市场是一场残酷的竞争,随着新能源汽车概念的持续升温,除了高昂的生产成本,技术上的难题也成为了阻碍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
本文引用地址: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主要源自高校,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主导,它们一直坚持着以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以及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研究方向。然而,在能源类型的选择上,研究却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涵盖了混合动力、纯电动和氢燃料等多个领域,各有其研究重点。但截至目前,这种各自为战的研究策略所带来的结果,让人感到些许遗憾。
氢燃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以氢燃料汽车为例,这类汽车主要依靠将氢燃料和氧气持续输送到燃料电池中,在催化剂的催化下转化为水,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电能,进而驱动发电机运转,从而推动车轮旋转。因此,氢动力汽车的碳排放几乎为零,这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为最理想的新能源汽车。然而,成本控制问题始终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来看,以新一代燃料电池技术为标准,每千瓦的售价大致在两万美元左右。氢气主要通过电解水的方法获得,然而,国内制氢技术的成本相当高昂。此外,气体燃料体积庞大,储存和运输都十分困难,即便是在微小的静电火花作用下也极易引发火灾。这些问题都与燃料电池的安全紧密相关,亟待得到解决。因此,以氢动力为基础的完美汽车梦想似乎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本田最新氢燃料概念汽车
太阳能: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
从表面上看,风能和太阳能驱动的汽车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实际上,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受天气条件制约较大,发电量波动不定;若将它们直接接入电网,很可能会造成电网的不稳定,进而影响电能的使用效果。
然而,部分专家提出,采用此类技术构建储能电站,旨在维持电压和频率的稳定,并对电力需求的高峰与低谷进行有效调节。
匈牙利人研制的太阳能汽车——Antro Solo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