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去年产值高达11万亿元,这一数字约占全国GDP的10%,是首次超过房地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去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了日本,跃居全球汽车出口量第一的位置。这一情况是在8月24日于西安举办的第四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上,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所披露的。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增长角色,但专业人才的供应速度尚未能够跟上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次论坛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培养一支既具备中国特色,又擅长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且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工程师团队。
公安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472万辆,这一数字占据了汽车总量的7.18%。在这些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为1813.4万辆,占比高达73.35%。此外,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为439.7万辆,同比增长了39.41%,这一增长率创下了历史新高。
今年八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2021-2025)》进行了预测,指出到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中,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人员的人数大约为85.1万。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分为缓慢、稳步和快速三种不同情景下,预计到2028年,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将分别达到约6.4万、36.6万和69.1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研发人才短缺在6.9万至17.9万人之间,而在稳步推进的发展情景中,这一缺口将达到12.2万人。
众所周知,受到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已成为引领产业迈向高质量增长的支柱与工具。在此背景下,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以往单一的工程技术人才,转向了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同时,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也迫切需要与时代同步更新。申雪峰,陕西省教育厅的副厅长,提出应构建交流桥梁,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育人,以创新工程教育的模式,培育出能够满足未来汽车产业需求的杰出工程师。
赵祥模直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变革显著提升了对于复合型汽车人才的需求,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根本性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汽车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复合型、创新型和交叉型人才的需求。
“产业的变革倒逼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他说。
张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才工作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指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人才队伍正在持续壮大,这一趋势表现为成员的年轻化、专业领域的多样性和学科背景的多元化。
在人才需求方面,一方面存在较大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人才供应方面,目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大体上能够满足产业的需求,然而,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师资力量、教材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仍需进行更新和改进。她指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对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的追求不断提升,因此,在打造人才队伍的过程中,我们仍需付出大量的努力。
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兼副校长姜潮提出,学校应着力推进贯通式课程体系的建设。他指出,湖南大学将同类型学科巧妙地整合于仪器操作、课程实践等环节,通过项目制运作,有效串联知识链条,从而使学生对某一特定领域的课程内容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姜潮在教材建设方面提出观点,指出当前我国优质教材数量不足。他提出建议,建议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教材。他举例说明,近期已有高校与广汽合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汽车工程领域的3D教材。他强调,这项任务责任重大,道路漫长。
张宁强调,要彻底解决人才队伍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艰巨任务,更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他期望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这一进程。
她提出,政府应致力于构建生态体系并指明发展方向;在行业领域,由行业团体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合作;企业需优化内部机制,整合资源;而高校则需强化基础研究,开拓未来。记者朱洪园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