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第19届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第19届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摘要: 6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第19届“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六月份的二十三号到二十六号期间,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作为主办方,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关于地球动力学和固体潮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方式举行,超过三百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一百九十二人通过视频连线,他们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比利时等二十六国;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天文台、武汉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代表,也在不同地点出席了实体会议。

“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国际学术会议是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主办的一项连续性活动,首次举办于1949年。这一系列会议的第19届,即将在中国举行,这标志着该活动自1993年以来第二次登陆中国。本次集会探讨的议题包括地壳的周期性及非周期性受力影响、地质运动与震动循环、地球旋转速率的变动、重力环境的动态演变与物质分布状况、对地下液体状态的监测以及相关科技手段的开发与程序设计等六个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研究组织成员、大会地方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孙和平负责会议主持工作。精密测量研究所所长罗志强阐述了精密测量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专业领域等基础信息。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荣誉主席Harald Schuh,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并且是会议科学组织委员会的主席许厚泽,会议科学组织委员会的副主席兼意大利的地球物理学家Carla Braitenberg相继发表了讲话。

会议安排了四名专家进行特邀报告,另外有三十一个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还有五十位专家进行张贴报告,这些报告都围绕会议的六个专题领域展开,分别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报告环节中,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的Harald Schuh阐述了空间大地测量在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就,意大利Trieste大学的Carla Braitenberg探讨了未来地球系统质量转移研究方向以及地球重力卫星任务对地球物理条件的具体要求,孙和平说明了我国高精度重力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并汇报了在重力潮汐与地球动力学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法国Strasbourg大学的Séverine Rosat展示了利用重力测量技术分析地震周期现象和地核运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收获。

此次集会向固体潮学界的三位杰出研究者授予了国际固体潮研究界的顶级荣誉Paul Melchior奖,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David Crossly教授、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Gerhard Jentzsch教授以及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Walter Zürn教授各自赢得了该奖项。

会议还打算为两个国际期刊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和Geodesy and Geodynamics出版论文合集。

本次会议得到了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固体潮研究进展_地球动力学与固体潮国际学术研讨会_地球物理学会建议重力专题召集人

研讨会主会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