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科幻电影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机器人技术离现实有多远?

科幻电影环太平洋:雷霆再起,机器人技术离现实有多远?摘要: 热映的科幻电影《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中,机甲战士英勇奋战,展示出“黑科技”的力量,十分吸引眼球。这部电影中有哪些AI黑科技?现实中的AI技术...

最新上映的科幻大片《环太平洋:雷霆再起》里,机器人英雄们奋勇作战,充分体现了尖端科技的魅力,非常引人注目。这部影片里有哪些人工智能的神奇之处?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实际技术,与那些令人惊叹的银幕设想相比,还有多长的距离?针对这些疑问,科技日报的记者联系了科普专家、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的负责人陈晓东。

神经桥联结让人机“通感”

电影里,一些驾驶员借助神经桥产生“通感”现象,实现记忆互通,从而能够轻松驾驭庞大的机甲战士,这种特别的方法在往后是否有可能变为现实?

据海外权威科学平台Science Omega披露,当前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与美利坚合众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正在进行一项探索,借助一种能够解析人类大脑电活动的接口,来采集两位驾驶员的脑电信号,进而达成仅通过脑电活动即可控制航天器的目标。

疑问产生了——为何配备两位驾驶员而非一人?“或许是因为若仅凭借脑电波控制航天器,要求驾驶员的神经必须长时间处于高度专注状态,任何瞬间的分神都可能导致危险。倘若由两名驾驶员协同驾驶,即便其中一人精神略有走神,只要另一人保持专注,就能避免灾难的发生。”陈晓东解释道。

虽然现在还达不到电影里那种精密的人机互动效果,但假如能通过脑电波来控制机械装置,是否就能让大脑和机器配合得更好,从而实现想要操控的机械动作呢?

据了解,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王志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最早在海外提出运用一种微电子设备,该设备能够植入生物体,并与已中断的中枢神经建立联系,旨在帮助中枢神经恢复其主动功能,也就是实现信号增强与处理的能力,这种设备被命名为“植入式微电子神经桥”。

借助“微电子神经桥”和无线传输装置,能够将人的神经系统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机器人信息系统对接,依据本地人的神经指令操控异地机器人执行预期的高难度动作,进而达成特殊环境中的特定任务。

陈晓东强调,未来在太空、深海、化学、高温、核辐射、战争等特殊环境中的特种机器人,不会单纯依靠预先编写好的程序和人工智能控制,按照预设步骤执行任务,而是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实时执行复杂的动作指令。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将来残疾人也能仅凭脑电波来操控轮椅、机械手臂等设备。如果霍金还健在,应该会对此感到十分羡慕。

机器人水下生存有“道”

电影里的那些异形生物多数是从海沟里猛地钻出来,人类驾驶的巨大机甲不得不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与之激烈搏斗,这种场面十分惊险,那么,现在机器人潜入水里的技术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水下机器人属于科技含量高且构造复杂的工程项目,关联到的学科门类涵盖智能操控、海洋目标发现与辨认、海洋路径规划(定点)、信息交互、动力供应等核心领域。全球潜水器最远潜入深度为八千米,国内已实现七千零六十二米。当前面临的关键难题包括密闭性(关乎材质)、深海信息传递、耐压能力以及潜水器内人员生存环境。”陈晓东说。

国内部分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水下航行器因密闭性方面的问题导致故障的发生几率,要高于电子元件等其它因素造成故障的几率。陈晓东强调:密闭性能方面的核心难点在于轴的动态密封处理,也就是轴端部穿出机体位置的密封措施。分为两种密封方式,一种是静态密封,另一种是动态密封,静态密封相对容易处理,动态密封则较为棘手,轴在转动过程中,因为轴与机壳之间存在空隙,就会发生渗漏,而且介质压力越大、轴的转动速度越快,越容易发生渗漏。

陈晓东表示,水下机器人通信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线,另一种是有线控制,通常采用有线方式,无线方式需要浮出水面。然而,有线控制是当前水下机器人普遍存在的难题,也是整个水下通信领域面临的主要障碍。

水中有干扰,无线电波传输不顺畅,与声音传播不同。海水中尤其如此,海水导电性强,会吸收无线电信号,导致电波衰减严重。潜艇因此通常需要浮出水面才能使用无线电。市面上多数水下机器人采用连接缆线的方式传输信号。电影里,机器人潜入深海,听从控制室的安排,然而依照当前的技术水平,这样的远程操控简直难以想象。陈晓东表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