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伟,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的执行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近期,部分西方政治人物与媒体不断渲染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观点,声称我国政府“大举资助其偏爱的产业”,导致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这一现象进而导致我国产品以低价在海外市场大量销售,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工人利益造成了损害。对此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其背后隐藏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以及对我国产业迅猛发展的忧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就,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指引、企业的持续努力、消费市场的培育以及基础设施等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是开放竞争的必然产物。展望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更为互惠的合作精神,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球。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从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分析,在总体需求尚未达到顶峰的阶段,产能过剩的现象并不常见,更多的是产能的更新与升级。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每次更新换代都会吸引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加入,进而催生新的产能。与此同时,那些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旧产能部分可能会被淘汰。新的产能形成与旧的产能出清,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常态。
再者,观察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供需格局,我们可以发现产能短缺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各国促进汽车和交通领域低碳化进程的普遍策略,据统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1465万辆,这一数字相较于2014年增长了大约42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报告,为了达成碳中和的宏伟目标,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需攀升至4500万辆。然而,目前各国在相关领域的实际进展和资金投入,尚不足以支撑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在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分工的优势,让各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提升新能源产品的性能、品质和成本效益,进而持续扩大高性价比产品的供应,这无疑是实现全球产能均衡、促进绿色发展的核心所在。
清醒认识“产能过剩”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实质
一些西方政治人物声称“我国产能过剩导致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失真”“我国电动汽车得益于政府补贴,使得产品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等论调,实则不过是西方国家以不尊重市场及经济规律为名,转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托辞。近年来,一方面,欧美国家秉持“风险规避”和“本土化”的理念,直接运用高额补贴、税收减免等策略,力促产业链回归本土。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拨款高达3700亿美元,用以扶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与投资,然而,其中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政策却将中国排除在外。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频繁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通过构筑贸易、低碳和合规等壁垒,对全球自由贸易造成了阻碍。这与上世纪美日在纺织、汽车等行业间所发生的贸易争端中,美国以“产能过剩”为借口进行的贸易压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类旨在破坏全球贸易秩序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举措,明显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并将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气候治理合作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客观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源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全球低碳发展的长远规划。这一发展的初衷,源于治理空气污染和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基于这样的初衷和目标,我国在汽车能源转型对传统产业造成颠覆性变革的关键时刻,审慎把握时机,毅然决然地制定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战略决策。自始至终,我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未怀有将其他国家视为敌手、意图破坏其产业发展的想法。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是在全球化的浪潮和开放合作的推动下,汇聚了国内外各方力量的结晶。这一过程见证了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成长轨迹,其中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原则,持续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特斯拉在上海设立的首个全资汽车制造厂,不仅当年动工、当年完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而且在2023年,其产量已占据特斯拉全球总产量的约一半份额;众多如大众、宝马、博世、英飞凌等国际企业深度介入,该厂也因此成为了产业全球化进程中的典范。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步源于技术创新的推动,并非简单的低级模仿。我国设立了电动汽车的科技重点项目,明确了“三纵三横”的研究布局,行业内企业加速了创新的脚步,动力电池、新型充电、高效驱动等技术不断实现突破,进而推动了产品性能和经济性的双重提升。在电池行业,自2012年以来,动力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已从130瓦时/公斤增加至现在的300瓦时/公斤,这一技术的显著进步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核心动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为全球汽车和交通绿色变革贡献更多力量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不均现象愈发明显,具体表现为中、欧、美三地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总销量中占据了94%的比重,其中中国市场的份额更是超过了60%,而各国市场的渗透率则出现了强者越强、弱者相对稳定的差异化趋势。一些先行国家在深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过程中遭遇了产业升级、资金投入、技术突破等多重障碍;而众多新兴国家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着手推进汽车电动化进程,然而它们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实践经验不足、产业及技术研发能力欠缺等挑战。
合作与共享成果成为解决发展不平衡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国际间紧密协作的关键抉择,这一理念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泰国在推进电动化进程中,着重于拓展国际合作,期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入,目标是在四年内吸引高达1万亿泰铢的投资进入汽车产业;德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汽车制造大国,致力于在汽车数据流通及技术创新领域深化合作,并寻求标准的统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希望建立更广泛的全球电动汽车进口渠道;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正努力优化商业环境,旨在吸引更多的跨国汽车企业进行合作。
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及交通变革领域所发挥的正面影响日益显著。首先,我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关键市场和供应链枢纽。众多跨国汽车巨头如大众、宝马、特斯拉等,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技术及供应链优势,正逐步实现“在中国制造,服务全球”的战略转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通过出口、对外投资、技术交流以及人才协作等多种途径,迅速融入国际市场。他们以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助力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全球产业间的协作效能,为推动全球汽车和交通领域的绿色变革贡献了越来越多的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9日 03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