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7日报道,记者刘文文指出,在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迅猛发展,展现出了显著的增长势头,创造了引人注目的快速发展速度。
尽管6月份的全面数据尚未公布,然而,前五个月的成绩已经足够引人注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1月至5月期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569.9万辆和560.8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5.2%和44%。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已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持续上升,其在整个汽车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普文化与传播中心传播部副部长纳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成就的获得,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自今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减免政策得以延续,同时,以旧换新政策也得到了加强和扩大,众多政策工具共同作用,成功地激发了中端和大众消费市场的活力,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技术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以比亚迪3月份推出的超级e平台为例,该平台成功实现了每秒充电两公里的全球最快量产充电速度;同时,国轩高科在5月份宣布,其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建成,并且实现了100%的线体自主开发,这一成就显著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智能驾驶技术成为一大亮点。4月份,北京率先推出了L3级自动驾驶的相关规定;L2+及以上级别的先进智能驾驶系统几乎成了新上市车型的“标配”;6月份,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OA)的智能化普及率首次超过了20%……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共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吸引力的显著增强。
然而,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内部竞争的隐忧逐渐显现。今年以来,官方已多次公开表示,反对无序的价格竞争,并倡导行业走向理性发展的道路。众多汽车企业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承诺将更加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性能的增强。
这预示着该领域正在逐步放弃依赖价格战和低端产品重复开发的模式,开始从单纯追求数量竞争转变为注重质量竞争。纳森指出,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反内卷”现象将愈发明显,这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遭遇了多方面的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设置技术及关税障碍,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成本和难度增加。此外,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欧美等地的传统汽车企业正在加快电动化进程,同时新兴的汽车制造力量也在不断增多,这些都给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展望接下来的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又将如何持续实现高速发展?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的张翔研究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一些欧美及部分国家与地区实施了限制措施,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东南亚、南美等众多海外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得益于其在技术、成本以及产业链等方面的多重优势。基于此,他得出结论,到2025年,我国汽车出口市场整体呈现出积极的态势,而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作为我国汽车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副研究员鲁东红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当前多变的形势下,我国汽车企业需要同时加强内部和外部建设:在内部,要着重提升技术创新的“硬实力”,包括对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技术以及汽车芯片等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在外部,则要深化本地化生产及供应链的布局,根据不同市场的具体需求,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
例如,在东南亚地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微型电动车;而在欧洲,智能联网功能受到重视;至于中东地区,消费者则需要续航能力强的车型。只有做到精准对接,才能确保产品能够成功进入市场并稳定发展。鲁东红如是说。(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