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财务数据表明,比亚迪在上半年实现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特斯拉,不过其利润率相较去年同期的18.78%下滑到了18.01%,而在第二季度,这一比率又比上一季度减少了3.8个百分点,最终降至16.3%。
据风传信息台报道,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披露的研究文件中提及,比亚迪在第二季度实现的毛利率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利润率下滑直接削弱了其每辆车的盈利水平,该公司在第二季度的单车利润已经从第一季度的8800元下降到4800元,几乎减半。
但是,文档明确表示,这份成果中最让人费解的是,显著的国外销售额提升、对等的货币变动条件(特别是在欧洲地区)以及不断增长的生产体量,这些本该促进收益的正面条件,好像并未在财务数据中有所反映。
这种差异令大摩分析师颇感诧异,他们着手研究二季度财务报告里面,是否混杂了某些临时性的或是批量处理的减记项目。
利润率意外承压,三大因素侵蚀盈利
比亚迪本季度关键经济数据同外界普遍看好形成强烈反差。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当季实现净赢利6.4亿元,环比削减三分之一,同比减少三成,远逊于摩根士丹利先前给出的百亿人民币目标。
利润率急剧下滑是导致收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当前季度利润率仅为16.3%,创下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低,而那个时期比亚迪的销量大约只有现在三分之一的规模,这一对比显得尤为突出。
单车盈利状况的恶化表现得更明显。报告说明,不包括比亚迪电子带来的利润之后,比亚迪汽车部门每辆车的利润在第二季度只有4800元,比第一季度的8800元低很多,并且再次跌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摩根士丹利研究,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这背后存在三个主要因素。首先是销售返点,为了促进销售,比亚迪在今年上半年向中国市场提供的多数车辆给予了返点,这一举措直接削弱了单台车的盈利能力。
其次费用上涨,企业重点推广的“天神之眼”高级自动驾驶系统,虽然增强了产品市场优势,却大幅度提高了每辆车生产开销,而其引发的销量增长还无法完全补偿这部分额外支出。
第三点在于市场层面的价格角逐,国内同业间的价格冲突不断加剧,比亚迪从四月尾开始实施的新一轮降价策略,对行业的盈利能力形成了明显冲击。
海外高增长下的盈利“谜团”
分析师之所以深感困惑,是因为海外业务增长迅猛,而公司整体盈利却表现不佳,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反差。
大摩在相关文件中着重指出,比亚迪的国际市场拓展计划不受这份季度财报影响,比如,上个月该品牌在欧洲的新车登记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并且一直领先特斯拉。
但是,海外市场的高速扩张本应促使单位价格提升,同时增强货币兑换优势,并扩大整体经济效益,这些本应反映在第二季度收益记录中,却未出现,形成了一个利润“谜团”。
报告指出,这一情况出乎意料,引发分析师的质疑,他们不确定是否隐藏了某些一次性项目,或者企业是否决定在第二季度集中处理不利支出,以便为第三季度实施更大规模的成本控制(也就是“清理财务”)。
在获得公司进一步信息之前,这种模糊性或许会被看跌派当作借口。报告指出,未来可能平息投资者焦躁的几个因素,有可能是季度性销售增长,也可能是成都车市活动期间推出的新款车辆,还取决于海外业务能否在盈利上彻底好转。
比亚迪在香港市场的股票价格,今年至今虽然已经比最高点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七,但年初到目前为止依然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九。摩根士丹利分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关于比亚迪股价的看涨和看跌的较量将会继续进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