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新能源汽车推广究竟难在何处?这些阻碍因素值得深思

新能源汽车推广究竟难在何处?这些阻碍因素值得深思摘要: 工信部近日公示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新能源汽车推广和配套政策出台情况显示,从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底,39个推广应用城市(群)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仅3...

工信部最新公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配套政策实施状况表明,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39个推广城市累计普及新能源车数量为3.86万辆,这一数字仅占2013至2015年计划中39个城市群新能源汽车普及33.6万辆目标的11.49%。在涉及到的多个城市区域中,这39个城市区域包含88个城市,其中合肥、浙江地区和上海表现比较突出,它们的目标达成率分别是百分之七十二、百分之五十二和百分之四十,对应的实际完成数量是四千一百四十五辆、五千二百三辆和四千零二十二辆;从车辆推广数目来看,浙江地区、北京城市和深圳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前,后两个城市的推广总量分别是四千七百六十二辆和四千一百八十九辆。河北省等接近二十个地方,以及西安、成都等地的任务完成程度不足十分之一,长春、哈尔滨、兰州、海口等六个地方的新能源车普及工作完全没有进展,到九月份,海口依然没有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记录。

尽管当局大力推行一系列扶持措施,涵盖车辆购置税优惠、无偿提供牌照以及公共机构车辆采购补贴等,同时从政策角度发出号召,希望消除地区性壁垒,并要求迅速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依然进展缓慢。

认为,通常分析出的诸如地域性壁垒、社会团体等势力,以及民营资本因商业模式不清而市场参与度不高等因素,并非根本性问题。关键在于,政府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为了实现“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但产业进步的速度却取决于消费者需求的强弱。虽然两者是并行,但却没有汇成交点,形成合力。

从整体上看,虽然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工业的主要趋势这个看法大家都有共识,但关于这个产业何时能实现重大突破,其实业内看法或许比较一致,那就是不会那么迅速。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与火爆的智能网联技术相比,表现平淡的电动汽车技术或许就是一个例证。这些39座城市或城市群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进展迟缓,原因何在?具体表现欠佳,情况不容乐观,背后存在多重因素,值得深入探究。在部分城市,例如上海,由于无需支付车牌费用或不受限行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在私人消费领域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其他地区,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政府用车以及特殊用途车辆来推动新能源车的普及,但这类车辆凭借当前新能源技术,在续航能力、性能稳定性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尚无法满足日常驾驶的基本需求。因此,即便在相关车辆类型方面,地方政府在推广时也遭遇显著阻碍,最终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指标而强行分配,即便相关管理部门因上级要求购置了新能源车,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将其作为核心配置,部分新能源车还因技术或配套条件不足,长期闲置或无法正常运作。通常情况下,能够实施一定范围推广的城市,财政状况可能比较充裕,具备资金支持能力,然而财政状况欠佳的地区,或许难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因而有可能出现零推广的境况。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购买意愿不足,消费者对于这类汽车的迫切需求并不强烈。

中国汽车市场消费水平正在提高,购买新车型的开销消费者愿意大量支出,因此对后续的运行成本如燃油费并不十分在意,而且当前国际国内油价可能将长期走低;新能源汽车的初始价格甚至超过了消费者购买传统动力汽车加上长期燃油费用的总和,显然对购买者来说不经济;此外,新能源车当前存在的行驶里程不足、相关设施不健全、电池使用期限短且更换可能产生高昂费用和充电时间过长,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也是购车者必须权衡的方面。

汽车行业当前主要服务于传统动力车的市场需求,所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集中在此,企业向传统动力车领域投入大量资源,目的是通过销售更多传统动力车来获取高额利润,由于市场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并不旺盛,因此企业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也会比较保守。

由此产生的矛盾在于,政府希望借助新能源汽车推广,实现减少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但市场层面和汽车制造商对此却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这种供需脱节的情况怎样解决?

根据本人观察,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规划有必要进行修正,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向不该同时推进,例如混合动力和纯电动等不同类型车辆,而应当按次序进行,比如先发展混合动力,再发展纯电动,务必与市场需求的走向相吻合。当前汽车市场的发展态势显示,混合动力汽车最先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根据我的看法,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这样安排,比如在第一个十年期间,规定国内汽车公司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量要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传统动力汽车则占剩余的部分;在第二个十年阶段,要求汽车公司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比例提升到七成,纯电动汽车占三成;在第三个十年周期,需要汽车公司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只占三成,纯电动汽车则占七成,以此类推,并且在设定强制性标准的同时,也要向汽车公司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这样,汽车公司才能认真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和营销,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同时也能从企业层面发掘和培养市场需求;对于拥有汽车产业的地区政府来说,为了支持当地汽车企业壮大并提高地区经济总量,必然会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对于购买者而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化将带来更亲民的价格,加速技术工艺的成熟与完善,以及配套设施的逐步健全,最终形成政府、产业和市场等多方面的良好互动格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