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了其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该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2.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3%。同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5.1亿元,同比增长13.8%。此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318.3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增幅高达124.5%。
2025年伊始,汽车行业遭遇两大困境:售价竞争白热化,资金周转要求趋严。股市整体虽保持温和上行,但比亚迪在A股市场第二季度市值缩水11.47%,折射出市场悲观情绪——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经营性现金流入锐减并转为净流出,融资成本急剧增加……
比亚迪“不及预期”!
比亚迪的“两条腿”
比亚迪长期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两条腿、齐步走”:
二零二一年,纯电销售三十二万一千台,插混销售二十七万三千台,两者相加共五十九万四千台,未含燃油车数据。纯电销量比上一年增长了一百四十五个百分点,在乘用车销售增长中占比四十六;插混销量比上一年增长了两百六十八个百分点,在乘用车销售增长中占比五十四。
二零二二年,纯电动汽车销售了九十一万一千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了九十四万六千台,两者相加总共是一百八十五万七千台,这个数据不包括燃油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销售量比上一年增长了百分之百八十四,它对乘用车销售增长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量比上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二百四十七,它对乘用车销售增长的比例是百分之五十三。
2023年市场状况发生转变。纯电动汽车销售了157.5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了143.8万辆,两者加起来总共售出301.2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比去年增加了72.8%,它在乘用车总销量增长中占据了57%的份额。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提升了52%,对乘用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42%。纯电动汽车对销量增长的影响要超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2024年,情况发生显著变化。纯电助力汽车销售量达到248.5万辆,较上一年提升了72.8%。这种车型对整体乘用车市场增长的影响高达83.9%。特别是在第三季度,纯电助力汽车对市场销量提升的推动作用达到了96.2%。
到了2025年,局面发生“再次”变化。纯电动车型快速“占据”主导地位,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对销售增长带来的占比分别是34.6%、59.7%。
双腿并进,意味着一处受阻另一处能发展,这是比亚迪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重要保障。
公众普遍认为,这种混合动力车型兼顾燃油与电力,其市场表现跟充电的便利程度成反方向变化,却和锂矿的市场行情成正相关——当充电设施完善、行驶距离不再让人担忧时,纯电动汽车更受青睐;而当锂价持续攀升、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时,这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反而更受欢迎。
这种看法是源于一种固有观念,认为电费比油费要少些。比亚迪新出的第五代DM混合动力系统,在没电状态下每百公里耗油仅2.6升,对于在都市间往返的驾驶者来说,能节省不少开销。它的工作方式是,车辆起步时使用电动机驱动,而在减速过程中能够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
油价电价持平以后,驾驶者可以自由选择,不再受限制。充电不便或者不愿充电时,和开燃油车一样能够节省开支。新思路的普及需要时间,人们逐渐适应。或许到2026年,混合动力汽车会超越纯电动汽车。
此外,许多国家,包括经济发达的,在电力供给、电费标准、充电设施部署方面都有各种缺陷,混合动力汽车的适用前景比纯电动汽车更广阔。
整车销售毛利润为特斯拉的2.3倍
从2023年开始,比亚迪整体的车辆销售收入利润数额,以及销售利润的百分比,都超过了特斯拉
二零二一年,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润达一百九十六亿元,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润达七百五十五亿元,两者毛利润比率为二十五点九百分之二十五点九。
二零二二年,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大幅增长,达到六百六十二亿元,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显著提升,为壹仟壹佰玖拾伍亿元,“比特比”为五十五点四百分之五。
二零二三年,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大幅增长至一百零一十六亿元,毛利占比达到百分之二十一,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有所下降为一百四十三亿元,毛利占比为百分之十七点一,两者市场地位发生逆转,比亚迪领先幅度提升百分之一百零八。
2024年,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持续增长,总额达到1377亿元,毛利润率为22.3%;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出现明显下滑,降至756亿元,毛利润率调整为14.6%;而“比特比”则高达182%。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整车销售毛利润达616亿元,特斯拉为267亿元,前者同比提升20.7个百分点,后者则下降28.2个百分点;比亚迪的毛利润率比特斯拉高出7.6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盈利差距已拉大至231%。
值得留意的是,特斯拉的硬件收益与软件收益都计入车辆整体销售额内,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所产生的收益也归入车辆整体销售额。
根据用户决定,分为两种情形:若决定一次性购买,收取金额的一半计入当期车辆销售总额,剩余部分标记为“延期收益”;若选择长期使用,全部款项均算入本期车辆销售总额。
2025年上半年,确认了4.28亿美元来自递延收入的FSD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2%,但具体的买断和订阅收入数据没有公布。如果只去掉从递延收入确认的FSD收入部分,整车销售的毛利润率就下降到了10.6%。
很多人还是认为特斯拉硬件盈利能力不如软件,软件带来的收益更大。但实际情况是,特斯拉硬件和软件的毛利总和,还不到比亚迪单车销售的毛利的一半。
对财务的负面影响“不及预期”
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比亚迪的营运资金流动(净额)呈现周期性波动,下半年数值显著超过上半年,到第四季度时达到最高点。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净额为85.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6.1个百分点。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到232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惊人的增长,增幅高达489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8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45个百分点。
2)有息负债
到2025年6月底,比亚迪的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为71.1%,与2024年年底相比,这个比例减少了3.6个百分点。
汽车行业普遍存在负债问题。以美国两家主要汽车企业为例(截至2025年6月末):福特汽车负债总额达到2476亿美元,负债占比为84.6%;通用汽车负债总额为2209亿美元,负债占比为76.3%。
金融领域同样存在负债比例很高的公司,比如苹果公司,在2025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中,其负债总额达到了2657亿美元,负债占比已经达到了80.1%。
给公司造成困扰的主要是过重的利息负担,比亚迪在2021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2021年末,有息负债201亿、占总负债的11%;
2022年末,有息负债148亿、占总负债的4%
2023年末,有息负债增至303亿、占总负债5.7%;
2024年末,有息负债204亿、占总负债的3.5%;
2025年6月末,有息负债216亿、占总负债的3.6%。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的财务费用总计为32.5亿元,其中包含利息净收入和汇兑净收益两部分。
3)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
随着生产销售业务量增加,比亚迪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总额超过两千亿元,这些款项多是在购买货物、接受劳务过程中产生的应付未付款项,比如
2022年,个人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上花费了2208亿元现金,比2021年多了1164亿元。同期,2022年底,企业预收的票据和应收的款项增加了633亿元。这可以解释为:由于生产和销售规模扩大所导致成本的增长,其中60%表现为经营活动中现金支出的增加,另外40%则转变为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的增加。
二零二三年,消费商品和服务支付现金达三千一百三十四亿元,同比增加九百二十六亿元。同年末,应收票据与账款增长五百四十五亿元。
二零二四年,用现金买东西、拿服务花了四千八百九十九亿,比二零二三年多了1764亿。到了二零二四年年底,别人欠的钱,也就是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增加了四百五十七亿。
2024年的成本增长不同于两年前,这是由于生产与销售规模扩大所致,其中大部分支出表现为现金支出,小部分则体现为应收票据或账款的增加。
2025年上半年,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方面,现金支出总额达到2798亿元,同比增加了623亿元。到2025年6月底,应收票据和账款的总额相较2024年减少了73亿元。具体来看,第一季度应收票据和账款增长了86.3亿元,而第二季度则下降了160亿元。
比亚迪现已着手缩短付款期限,同时降低应付款项,然而,此举对财务造成的不良后果(涉及资金周转和融资代价)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比亚迪被忽视的“另一半”
1)科技公司的客观标准
很多人只盯着比亚迪的销量数据,不断对比今年和去年、这个季度和上个季度、这个月和上个月、这一周和上周的销售情况,分析增长或下降的幅度。稍微有点下降的迹象,或者发展速度放缓一点,就被很多人看作是非常不利的消息。
2025年头七个月,特斯拉销售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百分之十三点二,其市场价值依然维持在万亿之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在于特斯拉属于科技企业,发展潜力不受限制;而比亚迪只是汽车制造商,其市场空间受丰田所局限。
科技公司的界定有明确依据,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科研经费的支出,二是科技创新的产出。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研发方面支出30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5%。而在同一时期,特斯拉的研发开支为3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约为215亿元,这个数额大约是比亚迪的七成。
比亚迪是不是投入太多研发资源却没产生实际效果?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陆续推出了“天神之眼”自动驾驶系统(少数高端车型外其他都安装了)、功率巨大的快速充电技术(五分钟就能充入400公里续航)、新一代插电混动技术(百公里耗油仅2.4升)等三项关键技术,以及19种全新汽车产品。同时,公司还推出了自动停车辅助功能,仰望U9车型实现了472公里的最高速度。
特斯拉常被称作“科技企业”,其市盈值达到了183倍之多。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仅推出了一款新车型(Model YL),并公布了若干条X——启动了1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测试工作,同时还有一辆Model Y完成了数十公里的自动驾驶并自行交付……特斯拉高达200多亿的研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与比亚迪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比亚迪当前的价值(按28倍市盈率计算)完全取决于它是电动车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技术特点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只有那些普通人能够亲眼见到、亲手触摸的研发成果,才能够有效促进销售增长,而要让产品被看见、被触摸,就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积累。因此,衡量成功的标志并非短暂的火爆,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了“科技与人性的高度融合”(乔布斯)。乔布斯对人的本性有着极为透彻的认识,他将这种理解归纳为两条原则:不要让用户感到困扰,不要让用户产生等待。
智能泊车兜底、兆瓦闪充分别针对“烦”和“等”。
2)泊车兜底——智驾的“标签”
根据2025年行业统计,中国市场乘用车自动泊车使用比例达到了31.2%。在这些车辆中,新能源车型的配备比例是44.3%。而价格在24万元以上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它们的配备比例也只是稍微超过了50%。
自动泊车功能的使用频率偏低,不足整体的三分之一,而价值在二十四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其配备比例也仅达到一半左右,这个结果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装载效率不理想,运用程度更为低下。有汽车资讯平台在八月八日发表的报道中指出,百分之七十的车主彻底停用了自动停车功能。
首要的是“选择环境”:在降雨时、夜间时段、存在反光的地方,自动驾驶系统会“失效”;在室内停车场光线昏暗时,感应装置的错误识别比例能达到40%。
第二项性能不佳:百分之四十四的驾驶者报告系统误启动紧急刹车功能,百分之二十三的车主遇到车身刮擦现象。依据车质网近期对八种车型开展的评估,其中五种表现落后,有的需要反复调整十多分钟才能正常工作,有的则直接宣告“不能辨认停车位”。
三是掌握难度大:驾驶者必须通篇研读操作手册,并且要能够依据停车位规格判定能否启动。
安装比例达三成,使用比例也达三成,但超三亿辆乘用车里,日常启用自动泊车的不足一成,主要原因是觉得麻烦
二零二五年七月九日,比亚迪保证配备“天神之眼”系统的车子,在自动驾驶泊车情境中发生的事故全部负责赔偿,赔偿金额没有最高限额,也不限制车辆第一任车主身份。入门级车型推出六万六千八百元人民币的海鸥二零二五年智控版(305公里续航里程)。
2025年岁末,配备神目系统的车辆数量大约为四百万台,这个数值稍高于全国私家车总量的百分之一,算不上多,也算不上少。许多意向购买者对它还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实际感受。
自动驾驶中的自动停车环节,普遍认为是最简单的应用场景之一。然而,如果连停车功能都无法可靠实现,那么诸如高速智能导航、城市复杂路况导航、全程自主规划等更高级的功能,又怎能确保成功呢?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自诩技术遥遥领先呢?
不久的将来,泊车兜底将成为考验各家智驾水准的“试金石”。
3)兆瓦闪充重塑行业格局
因为碳酸锂当前价格不高,所以动力电池制造成本显著降低,汽车厂商纷纷增加电池的存储容量,以此提升车辆的行驶距离,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行驶距离超过700公里车型包括:
极氪009(纯电MPV)续航900公里;
小米YU 7 (超长续航版)续航835公里;
小米SU 7(超长续航版)续航800公里;
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830公里;
问界M 8(长续航版)续航705公里;
智已LS 6(长续航版)续航701公里;
获取大型动力电池与汽车制造商的核心优势没有关联性,大容量电池和宽大座椅相似,都不具备技术价值。
而且,电池比沙发重多了:
极氪009超长续航版装配了140KWh的电池单元,其总重量为706公斤,系统运用了400V的供电网络,
小米YU 7的超级续航版本配备了96.3KWh的庞大电池单元,其整体重量为720公斤;该机型运用了800V的高压架构;
Model 3长续航版装配了LG化学提供的78.4KWh电池,其重量控制在了440公斤。虽然选用了三元高镍电池组,虽然造价不菲。但这类高镍电池的热失控隐患,比磷酸铁锂电池要严重得多。因此,它们很难达到2026年6月即将施行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
依靠体积庞大的蓄电池来增加行驶距离,并非缓解里程担忧的可靠方法,纯属取巧之举。
比亚迪的固态电池计划在2030年进行大规模应用,并达成液态电池相同的成本水平,这个时间点对于特斯拉等竞争对手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固态电池技术将与兆瓦级别的快速充电系统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技术优势,使得特斯拉等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2025年3月17日,推出了“兆瓦级快速充电”方案,该方案依托于1000伏电压平台和10倍率超级电池,能够达成每分钟一兆瓦的充电速率。配备这一功能的汉L车型与唐L车型随即启动了销售预约活动。
兆瓦级快速充电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方案,其构成要素涵盖了多个方面,例如,需要配备能够承受10倍额定电流的电池单元,构建电压等级达到千伏的高压电力系统,采用液体冷却技术进行充电管理,建立用于再利用废旧动力电池的储能设施,并设置分散式太阳能发电装置,同时,众多协作机构的参与也至关重要,这些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宁德掌握电池核心技能,不过整车电控系统的发展需视汽车制造商的步伐;华为具备风冷充电方案,亦可应对高压配电系统,但动力电池又如何呢?
借助比亚迪巨大的销量,兆瓦闪充将开创全新的补能生态。
首要目标是大幅提升场地使用效率,充电成本涵盖电力消耗、服务费用以及停车费用,绝大多数充电桩服务商会征收“超出时限的额外费用”,小桔单次费用最高为三十元,蔚来单次费用上限是五十元,特斯拉最为严格,充电结束后给予五分钟取枪时间,超出时间部分每分钟收取六点四元,折合每小时三百八十四元,且没有费用上限
兆瓦闪充彻底消除了等待现象,充电速度媲美加油,只需三、五分钟即可完成,随即离开(加油站从不收取停车费用)。
接下来,大量招募合作单位。兆瓦级快充设施面世才数月,配套车辆仅两款(泰 L EV即将上市),已确定与小桔充电(共同建设一万个站点)、新电途(联合建设五千个站点)的合作,再加上比亚迪体系内的四千多家四S经销店,总量达到一万九千个站点。与特来电、星星充电的长期合作协议也已签订(未公布具体建设规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壳牌能源供应服务,南方电网、车网互动平台、蔚景云能源解决方案将逐步参与站点建设与能源系统规划。
所谓“合作”,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比亚迪提供技术或设施,合作方负责寻找场地进行安装,并且为车辆使用者提供相关服务,双方根据投入的比例来分配利润。这表示比亚迪能够不断地得到投资带来的回报。
面对无法进行价格竞争的局面,同级别车辆的价格与舒适配置都相差无几,仅依靠智能停车辅助功能以及大功率快速充电技术,便足以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