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马斯克究竟是改变世界的人?还是狂热的笨蛋?

马斯克究竟是改变世界的人?还是狂热的笨蛋?摘要: 马斯克的神话到底是什么?...

新近出版的热门书籍《埃隆·马斯克传》里,马斯克被描绘成一位非凡人物。

本书的作者艾萨克森在结尾部分写道:有时候,那些做出重大创新的杰出人物,就是敢于冒险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或许显得轻率冲动,行为举止也不够得体,有时甚至可能造成麻烦,不过也许他们也很狂放——狂放得相信自己真的能够改造世界。

马斯克,成为艾萨克森笔下第五位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人物,之前入选的还有达·芬奇、富兰克林、爱因斯坦以及乔布斯。

针对此现象,部分美国媒体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艾萨克森很善于塑造君王形象,也善于神化某些人物,然而书中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却难以找到相应的实证支持。

你若持续留意马斯克,便会察觉,他那些预言和许诺往往缺乏可信度,不过这本广受欢迎的传记,却为马斯克提供了更多展示自身传奇的机会。

马斯克_埃隆·马斯克传 马斯克改变世界 电动车市场特斯拉挑战

马斯克的传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探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少年时期阅读的《银河系漫游指南》,那些让马斯克念念不忘的传奇叙事,主要围绕太空探索、能源革新、交通革新等议题展开,然而要逐一达成这些异想天开的志向,并最终实现“征服”火星的目标,马斯克目前必须先克服眼前的“四个难关”。

第一个挑战,正是特斯拉

特斯拉汽车是人们最简单能够理解的一个案例。在一路发展顺利之后,“特斯拉业务部门”遭遇了轻微的困境。特斯拉最近公布的第三季度经营成果未达标准,其市场价值下滑了十分之一以上。金融分析师凯文·帕夫拉斯表示,在财报电话会议期间,马斯克的行为如同“稚童”,几乎要落泪!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行业里是开拓者和顶尖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上曾像苹果手机一样备受瞩目。不过特斯拉与苹果之间有个根本不同点,特斯拉缺乏软件系统的壁垒,更像是纯粹制造硬件的汽车公司,现在正逐步失去独特优势。

特斯拉如今能在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这得益于它出色的产品性能,也离不开它灵活多变的定价方法,与苹果公司在手机领域采取的强势定价方式相比,特斯拉难免感到压力,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更能体会到众多电动车品牌对它的竞争压力。

电动车行业后续的角逐里,涉及自动驾驶的辅助系统正慢慢成为核心,至于电芯、感应设备、处理能力、运算逻辑这些方面,特斯拉并非完全占优

当今的特斯拉依然是一艘无法阻挡的“无畏舰”,不过它的速度正在逐步放缓。

第二个挑战来自AI。

很多人清楚马斯克同OpenAI早年的纠葛。依据《埃隆·马斯克传记》所述,2014年,马斯克与谷歌掌门人佩奇在人工智能前景的认知上产生分歧,次年,马斯克携手OpenAI现任负责人奥特曼,创办了自身的人工智能研发机构。但是,马斯克和奥特曼之间那种默契的感觉只持续了四年的光景,到了2018年,马斯克就不再担任OpenAI董事会的成员了。

OpenAI成为科技行业近一年最热门话题后,马斯克多次批评OpenAI及其技术发展方向,指责其“偏离初衷,从服务人类转变为盈利工具”,还表示“他或许比核武器更担忧人工智能”。

不管马斯克是否心存嫉妒,OpenAI本可成为他另一件传奇武器,但他最终错失了良机。

人工智能正日益显现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微软的负责人最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他并不赞同马斯克对于人工智能可能造成危害的观点,并且强调人工智能代表着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世界各地、各行各业都在接纳人工智能,马斯克一时没能抓住成为这一领域领军者的机会,他和他的公司似乎也不会满足于做一个OpenAI或是微软、谷歌人工智能的普通使用者,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频繁评论,人们只当是一种避让,他需要认真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考验,并努力寻求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之道。

第三个挑战存在于太空。

埃隆的火星愿景,源于对宇宙的求索。无论是SpaceX,还是星链,都获得了卓越的进展。SpaceX计划在2024年完成总共144次发射,平均每月进行约12次,其核心目标是让星链的服务更加普及、便捷。比如,能够让你的手机直接与星链的卫星对接,倘若埃隆所言非虚,这无疑将堪称一次新的突破。

不过埃隆·马斯克在太空领域遭遇的挑战者,远非谷歌、微软等公司可比,太空外围地带是进入宇宙的通道,也是维护国家权益的关键位置,对太空霸权的争夺通常体现为国家的太空规划,这种竞争正不断吸引全球目光。

近些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持续增强并更新自身的航天规划。法国领导人马克龙指出,欧洲在太空方面具备不少长处,不过近些年错失了若干关键发展契机,欧洲需要加强“技术自主权与市场竞争力”,从而构筑航天布局。瑞士信贷的一份分析称,“航天产业与21世纪初全球网络一样,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随着马斯克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其商业航天体系如何与国家层面的太空规划相互协调,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在太空,没有纯粹的生意,必须考虑政治因素。

最后一个挑战则来自马斯克自身的寿命。

马斯克诞生于1971年,如今已是52岁高龄,若以2050年为基准,届时他将年满79岁。在他余下的岁月里,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对于一位自少年时期便投身商海的天才而言,二十余载光阴足以助其缔造更多非凡的成就。

马斯克设想的最为奇特的蓝图是,到2050年让一百万个人抵达火星,就连他最忠实的支持者也对这个目标感到怀疑。

然而,马斯克觉得时间充裕。他向来关注人类生命长度。他认为自己或许能应对衰老难题,但又不愿付诸实践。他担忧的是,倘若人人长生不老,社会将变得懈怠、陈腐且刻板。他认为人类无需抗拒衰老,死亡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马斯克构思了另一种替代思路,即“虚拟大脑”,脑机连接技术是他长期专注的领域。他主张通过大脑数字化,能够使人类意识在生命消逝后得以保存。

这种设想仿佛源自未来世界的叙事,相较之下,前往火星殖民或许并非最难实现的目标,借助数字技术重塑人脑构造,或许会更为便捷。

对于马斯克而言,必须先攻克这个难题,然后才有望见证“火星传说”变为现实。

他有一种激烈的情绪遮掩了他的愚钝,而这种愚钝又牢牢缠绕着他的激烈的情绪,用《埃隆·马斯克传》里的这句话来描述他或许最为恰当——这个“热情的傻瓜”。

排版/ 季嘉颖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