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iPhone 17,立刻注意到屏幕滑动异常顺滑,这种感觉以前从未体验过。
身为苹果产品爱好者,从iPhone12一直用到现在,在决定更换新机时,我犹豫了长达两个月的时间。毕竟手机是日常频繁使用的物品,既不愿为华而不实的特性支付额外费用,又担心新设备的实际感受没有明显改善。然而,在体验iPhone17一个星期之后,我意识到苹果这次可能真的做出了调整——它不再仅仅关注引导用户,而是切实地处理了众多老用户长期存在的困扰。
屏幕是最先感受到的差别。从iPhone12的60Hz屏幕换成新机,120Hz的高刷新率使用起来极为流畅,仿佛整个系统都焕然一新。浏览朋友圈、翻阅网页时那种细腻的顺滑体验十分难以察觉,但一旦习惯了新机,再使用旧款手机,会立刻察觉到明显的迟滞感。户外使用时效果更加显著,3000尼特的峰值亮度配合防眩光处理,即便是阳光直射,导航界面也能清晰可见,无需遮挡。黑色显示效果虽不如同事的三星那般深沉,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已经相当出色。6.3英寸的屏幕搭配收窄的边框设计,单手操作起来比预想中要省力。机身重量仅比上一代增加了7克,因此即便长时间观看视频也不会感到疲惫。
性能表现上,A19芯片的贡献很隐蔽。启动微信、抖音等日常软件,体验跟旧款手机差不多,但在运行《原神》时,画面流畅度提升显著,半小时游戏下来,机身仅略感温热。对于很少体验大型游戏的普通人而言,这种性能的余量足以让人对接下来几年的流畅使用充满期待。令人称赞的是256GB作为基础配置,无需再考虑“128GB是否足够”的问题,我的iPhone12使用三年后还剩余10GB存储空间,这次更新非常实在,并且起售价依然保持在5999元,若加上国家补贴的500元,最终到手价仅为5499元
新换的照相设备正好符合我的期望。过去用超宽镜头拍大合影时,照片总是看不清楚,现在有了4800万像素的超宽镜头,拍聚餐时的合影,画面中的每个部分都变得很清楚。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那个正面的镜头,它能自动改变拍摄的画面布局,这个功能特别适合和家人视频聊天——当父母在镜头的左侧,孩子跑到右侧时,它会自动扩大拍摄的范围,不需要人为去改变镜头的角度。夜间拍摄功能得到改善,拍摄社区夜晚景象时,昏暗区域的表现更加清晰,曝光时长由六秒降低为三秒,现在可以不必手持设备长时间等待了。
电池性能的优化完全消除了我的担忧,手机会掉电。过去iPhone12每天下午都要充一次电,如今iPhone17早上8点用到晚上10点,通常还能剩两成电量。快充技术非常实用,早上发现电量不够,洗漱和吃早餐期间就能充到一半,再也不需要携带移动电源了。但是要批评的是,充电连接器必须另外购买,苹果在这方面确实比较吝啬。
当然情况并非完全理想。新设备在初次使用时,升级到iOS26版本后,机身温度略有上升,电池消耗速度也加快了些。经过与客服沟通,了解到这是系统在后台进行数据整理所致,经过48小时的等待,各项指标最终都回归了正常状态。
同期的安卓高端机型,对比之下苹果十七在配置上并非最前卫,实际使用起来却让人感觉特别安稳。它没有采用可折叠的显示屏,也不以两千万像素的镜头作为卖点,反而把显示效果、电池续航、内存空间这些核心功能处理得相当完善。对于已使用iPhone12及更早型号的手机,此次系统更新将带来显著的使用感受改善;而对于安卓系统的手机用户,五千九百九十九元的基础价格,再加上二百五十六吉的初始存储容量,或许正是体验苹果系统环境的理想选择。
苹果这次终于意识到了,一般用户追求的不是“突破性变革”,而是“体验顺畅”。iPhone17也许不是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机型,但可能是近些年最能体恤普通人需求的iPhone。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iPhone 17标准版几乎涵盖了所有日常使用场景,没有任何明显不足,售价也较为公道。这款手机或许并非最新颖的,不过确实是近些年最值得考虑的主流产品之一,这个看法仅代表个人意见,并非本平台官方立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