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一年,马斯克荣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封面上刊载了如下一段文字:
他是全球财富最高的人,却没有任何房产,最近还在大量卖出股票,他发射过人造卫星,他非常善于利用太阳能,他发明的汽车不需要烧油,甚至几乎不需要驾驶员,他的一句话就能让股市剧烈波动,他有很多追随者,把他说的每句话都当作至理名言,他周游世界,梦想着火星,他百折不挠,决心一定要成功。
但到底该如何定义马斯克,却令人十足头疼。
“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怪胎”
极客公园的创办人张鹏表示,马斯克并非通常所指的企业家,从他那里很难学到与盈利和成功之道有关的内容,因此,在看待他的经历时,切莫持有这种心态。
实际上,与那些有着突出特征和商业法则的世界级企业家乔布斯、贝索斯不同,对于马斯克,人们很难给他一个明确的归类。他在商业领域获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他的成功方式似乎并不符合常规的商业准则。
最顶尖的成就需要最鲜明的独特性,他们的思考模式异于常人,常常被看作是难以融入社会的异类。马斯克的前妻贾斯汀曾这样形容他。根据一些消息,马斯克小的时候喜欢出神,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图像形式,常常一坐就是很长时间。
然而,倘若今日没有这份成就,许多人肯定会断言:马斯克是个不明事理的年轻人。如今,他却已是令硅谷闻风丧胆的“钢铁侠”。
近些年,围绕他的是非与关注始终相伴相生,他被公众塑造成了传奇人物。他或昨日出售房产,或今日表演舞蹈,或明日发布中文诗作——所有这些看似荒诞的传闻,只要牵涉到“马斯克”的名字,必定成为网络焦点。特别是2021年之后,他声势浩大,支持者不计其数:随便一条推文,就能左右美股走向。况且,如今他已将推特收归旗下。
马斯克,究竟凭什么成为世界顶流?
某些人认为,这源于马斯克对财富并不热衷,而是怀揣着推动人类进步的理想。譬如,2014年他初次访问中国时,面对当时备受追捧的“亚轨道旅行”项目,他显得并不在意,直言这种只顾吸引富豪投入、既无技术革新也无助于人类发展的商业活动毫无意义,并且流露出明显的不屑态度。那一年,他和马云在互联网峰会上有了一次非常尴尬的交流,令人十分惊讶。
然而他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坏蛋”和“混混”。不论是对待下属,还是跟周围的人打交道,他那种蛮不讲理、毫不友善的作风,让人感到非常意外。他对员工要求极其严厉,把所有任务都无限细化,把人当作“工具”和“设备”来使用。就连他的前妻都曾表示:“马斯克这种行事方式,可能会引来俄罗斯间谍的暗杀。”
到了2022年,马斯克通过收购推特参与乌克兰事务,其商业帝国已悄然成为国际事务中非官方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影响力已扩展到众多非商业范畴,显示出的雄心壮志,已不再局限于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移民火星”这一目标。
人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马斯克?
这个过程会非常麻烦,但是毫无疑问,马斯克不该被过分神化,世俗眼光对他毫无意义,不过无论如何,他的精神境界,思想格局,思考模式,才是他深刻影响世界的根本原因,
就是说,一种倾尽全力的闯劲,一种发现冒险机遇的敏锐洞察力,以及最关键的:一种能够把冒险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可行策略。
“疯狂”马斯克
二零一四年,马斯克在某个讲话里对学子们讲过,该去冒风险了,年纪越大,责任越多。假如成家立业,就不只是拿自己赌,而是拿全家去赌。
有评论认为,马斯克能够取得卓越成就,关键是他拥有孤注一掷的冒险勇气。然而,这种胆识背后,却潜藏着难以估量的危机。
比如,马斯克最初通过Zip2和X.Com这两家公司创业并取得成功,随后卖掉公司获得巨额资金并退出,就体现了一种让多数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急躁和偏执,他利用这两家网络企业,成功赚取了200亿,很快达到了财务自由的状态
在2008年那段时间,他把钱投给了几个完全不了解的行业里的公司,很快就把本金亏掉了,差不多要破产了。
这几家公司,就是如今声名显赫的SpaceX、特斯拉,还有太阳城。
在2008年之前,马斯克多次公开宣称,计划将人类送往火星,为此他倾尽所有,毫不犹豫地投资SpaceX并跨界创业。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从之前两次创业中积累的财富全部消失,甚至不得不抵押房产,出售游艇和飞机。随着SpaceX的发展,他又被俄罗斯和欧洲视为眼中钉。
近期,特斯拉与SpaceX均面临倒闭风险。马斯克的公司汽车生产停滞,火箭发射多次受挫,全球都在关注其困境。有国外网站专门开设栏目,题为:特斯拉末日计时器。
马斯克在自传中提及那段岁月,写道:半夜醒来,口中含着冰片,眼中蓄满泪水。
《硅谷传奇人物埃隆·马斯克的非凡历程》这本书里,国内一家知名网络企业的领导者曾对这位企业家表达过这样的看法:
用“偏执”二字才能描绘马斯克,仅凭爱好和直觉就能闯入一个全新领域,假如是个赤手空拳的人这样做,似乎尚可理解。然而,倘若一个人已是亿万富豪,一位备受赞誉的投资家,竟敢将自己几乎全部的身家押注在一个与过去辉煌事业毫无关联的领域,并且还涉及两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我想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理想驱动力。
这种奋不顾身的探索意志,是我们今天审视马斯克非同寻常经历时,无法回避的起点。
为什么马斯克胆子大?
可是,这个领域里不乏勇于探索的个体。商业上的成就,并非仅仅取决于胆识。
三十岁刚过,马斯克卖掉了自己创立的两家网络企业,累计获得将近二十亿美元的资金。接着,他将大部分资金集中投向了三个行业,分别是航空制造、汽车制造以及能源利用。
审视马化腾的诸多举措,均显现出明确的脉络,这三个行业的前沿产业存在一个相似之处:技术长时间进展缓慢,不被普遍期待能发生根本性突破。
确实,类似的领域相当多,能洞察其中症结的并非只有马斯克。然而,为何其他人未能打造出特斯拉和SpaceX呢?症结所在,也许在于:由于对行业前景的预测模糊不清,大家对于眼前的资金支出都显得非常小心。
试想一个不太合适的情形。譬如,在刚刚建立的共和国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为何能快速研制成功原子弹与氢弹呢
由于,已有成功的先例可供参考,后续者可以边实践边探索前进。由于,相较于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技术攻关的难度,国家和组织在科技创新方面最担心的还是未知的风险:如果一个领域从未有人涉足,又无法保证结果,又有谁愿意冒险投入全部资源?
《人类简史》里,曾提出一个观点:科学革命为什么出现在欧洲?
确实,通过考察历史可以了解到:西欧发生科学变革之前,中国的技术能力远远领先于欧洲。在唐代和宋代时期,中国占据了全球技术革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但在近代科学变革之后,超过六千条基础科学原理和法则中,我们国家独创的部分不足百分之一。
“李约瑟难题”明确指出:为何1770年时欧洲在中国面前不具备科技领先地位,但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双方却形成了明显差距?
许多看法认为,关键不在于单一的技术进展,而在于我们缺乏科学的态度,以及勇于对科学进行长远投入的远见卓识。
对于马斯克这个人,他在中国的商业活动方式,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仿佛有些不正常,但实际上,他的勇气和魄力,源自于科学理念的驱动,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尝试,如果我们不能领会这个核心,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
SpaceX多次发射未能成功,特斯拉最初只收到一千多笔预订,最终却只交付了不到五十辆汽车,这使得马斯克几乎陷入绝境。
彼时,马斯克的形象比起变革者,更像一个骗子。
如今我们才明白,马斯克在2002年创建了SpaceX,仅仅十年时间,就为NASA往空间站运送物资;又过了八年,将人类送入太空,最终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最可靠的运营商。
我们同样明白,由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在十年左右时间内,便实现了数十万辆的规模化生产,一跃成为全球销量领先的纯电动汽车品牌。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大幅攀升,使得马斯克的财富急剧增加,让他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与此同时,太阳城公司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太阳能电池板安装服务提供商。此外,马斯克还掌控着其他多家类似性质的高科技企业。
这一切都是巧合吗?我们只能说马斯克运气好吗?
如果不是,那不妨做个判断——
他的非凡胆识和独特见解,大概在于:某个事物或某项技术,若将来肯定会出现或肯定能取得突破,就应该去探寻实现突破的途径,而不必过分关注费用问题,也不必过分在意公众的议论。
何为马斯克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本人曾说,他十多年来每周坚持工作100个小时。
另有说法称,该男子从不小憩,能一边参与会议,一边用餐,同时处理电子函件,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堪称铁打的硬汉。
但世界上从不缺勤恳的人,可又有谁能成为第二个马斯克?
仅仅因为,付出并不代表就能达成目标——即便,我们拥有像马斯克那样人物的开拓意识和远见,以及永不松懈的活力,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连接点,常常被我们忽视了。
奥希诺对马斯克的众多访谈进行了归纳,在其撰写的《爱迪生运用过的三项问题处理技巧,埃隆·马斯克视之为成功关键》一文中,他提炼出马斯克个人认为对其成就影响至深的解题思路,那就是“基本原理”式思考方式。
马斯克曾这样阐述他的理念:所谓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就是借鉴物理学家的视角来审视万物,具体而言,需要逐层剥离事物的外在形式,直抵其内在核心,然后再从这核心出发,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事实上,“第一性原理”源自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思想,他指出:任何体系之中,都存在一种不可省略且不容违背的初始命题或基本假设。换言之,一个体系最核心的法则便是它的第一性原理。
对于马斯克的基本法则而言,这种推理方式要求借助物理学家的视角,对公认的普遍认知产生怀疑,从而彻底更新对各类事物的理解,持续剖析构成问题的核心要素,并且不断审视和摒弃自己构思的方案,直至没有任何疑点。
奥什因在著作里,提及了马斯克于特斯拉公司成立初期,是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案例。
马斯克决定投身电动汽车制造领域之初,必须正视当时电池价格居高不下的现实:电池组每千瓦时的造价高达600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出马斯克的预估。经过研究,马斯克发现电池主要由钴、镍、铝等金属元素,加上一些聚合物和密封容器构成,由此他产生一个想法:倘若所有材料都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采购,那么组装成的电池成本或许能降至每千瓦时80美元左右。
又一个具体的案例是埃隆马斯克创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时的考量过程,在做出抉择之前,他对火箭领域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为此,他系统研读了包括《火箭推进原理》和《天体动力学基础》在内的一系列与火箭及推进装置相关的学术著作,并且高效地吸收了这些专业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接着,马斯克借助根本性法则方法,对造价达六千余万美元的常规火箭实施部件分解,发觉火箭构建材料的费用仅占火箭售价的百分之二,因而他突破性地提出构想并成功打造了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其发射开销仅为传统火箭的十分之一。
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像马斯克那样关键的创业难题,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当人生遇到重要选择时,我们能从马斯克那里领悟到的,不只是勇于尝试的心态和严谨的探究方法。
若要探寻缘由,不妨重读2014年,马斯克在加州大学南学院商学院发表毕业致辞时的某个论断,答案便浮现眼前:
不要盲目附和去追逐流行风尚,要从根本性原理出发,不用类比方式来证明,而是借助核心要素进行推理。这样你才能辨别清楚,哪些是你需要去做的,哪些只是盲目跟随他人的行为。
当然这很难,但是这是最好的办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