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注定通向胜利的路,只不过荆棘密布。
中国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机遇,正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热潮。今年六月上旬,多个国家级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实施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补助试验方案的指引》(简称为“《指引》”),该方案不仅提供高额补助,还首次界定了受助人群、具体规范以及参与试验的城市范围。
在政策推动下,许多行业内外公司都满怀期待,积极准备。车用电池、电机等新能源汽车的辅助设施,也位列年度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纷纷建立起来。
很多人产生误解,认为新能源汽车马上就要普及了。不过实际上,促使它全面铺开受到不少条件限制。在曙光出现之前,它的发展步伐还得持续放慢。
值得庆幸的是,每趟行业变革都会涌现出新的领军者。但核心要点并非看过去是否根基深厚,而是要能率先锁定准确且集中的发展方向。
政策抉择
政府的立场十分明确。中国意在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汽车进口国转变为汽车制造大国,这一目标在最新文件中再次得到强调。
重点支持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所谓“最高补贴6万元”,成为社会各界理解这项新规的核心词句。现阶段已经实现产业化的混合动力技术,被归类为“节能技术”,每辆车可获得3000元补助。而燃料电池技术因不够成熟,此次并未纳入补贴范围。
这体现了对技术方向的清晰规划。过去相当长时期,主管机构在替代能源、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力以及氢燃料电池等不同技术选择上,被认为立场模糊,科研资源分散,各个方向都投入了部分力量。
目前,天然气、乙醇、氢燃料电池相继被淘汰,人们的目光逐渐投向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这两种方向。尽管补贴政策将插电式混合动力列为重点扶持对象,但国内从事插电式混合动力研发的企业数量不多,几乎没有符合标准的车型被纳入国家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示范目录”,相比之下,研究纯电动汽车的企业则非常多,获得“示范目录”认证的车型也相当丰富。相比之下,中国在纯电动技术发展方面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放眼全球,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布局相对滞后。
另一份文件紧随《通知》发布,它点明了国内汽车产业的新趋势,短期内,主要扶持节能环保的小型车辆。
六月一日,财政部门、发展计划部门、工业和信息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办法的通知》,将排量不超过一六升、综合油耗比现有标准减少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汽油车和柴油车(包括混合动力和双燃料车型)纳入该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财政对购买节能汽车者每辆车提供三千元一次性补贴,由汽车制造商在销售环节直接支付给购车人。
许多行业专家指出,两个《通知》展示了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短期与长期规划,短期内依然支持传统燃油车,而长期方向则是电动汽车。
当前形势下,各地政府率先担当起国内纯电动车市场的购买者角色,北京、上海、长春等城市相继明确意向,计划于一至两年内让纯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投入城市运营,这些需求将转化为中国市场首批电动汽车的订购单,而正是这些订购单,使众多长期处于研发投入阶段的企业看到了实现收支平衡的可能性。
竞争环境
审视中国汽车三十多年的成长轨迹,新能源汽车的探索将是一场广泛参与的活动,所有汽车制造公司及配套零部件厂商,在发展方向(或称模式)上必须紧密配合,否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在那场配备860部展示车辆、囊括2100家参展商的2010年北京汽车展览会期间,各家企业的负责人纷纷大声声称自己的电动技术最为优越,预示着电动技术的走向,同时指责其他公司的相关技术纯属虚假宣传。所有企业都保持相同的说法,并且明确透露了国产纯电动车型进入市场的具体年份——2011年。
中汽协牵头组建的十大“电动汽车产业联盟”,先前明确表示不赞成将电动车当作“先锋”来推进,觉得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心,随后再逐步转向纯电动,实施“逐步推进策略”。
但在《通知》公布之前,T10已经确立了节能车和新能源车的发展规划,并且公布了新能源车发展的逐步方案,就是慢慢从混合动力转向纯电动,还计划到2015年,纯电动车的使用量要超过五十万辆。T10团队接下来会参与核心部件和零件的共同开发工作,同时组建了规范制定小组,致力于为电动汽车整体及构成单元设立相关规范,期待这些规范最终能被采纳为国家级标准。
大家普遍知道,T10实现行动方案代表十家公司会一起行动,有行业专家评论说,如果这十家单位步调一致,就会形成锐不可当的力量。
即便如此,也无需被大企业的叫嚣所震慑。2009年开春,中央政府公布的《汽车行业调整与恢复发展方案》中清楚说明,接下来三年国家将投入100亿元,用作汽车公司设备更新与能力提高的专项经费。然而现实状况是,一年多时间过去,100亿元专项经费拨付出去的数额相当有限。由于众多汽车制造商和地方政府接连建立的新能源产业园区,多数呈现表面兴旺,实质具备申请专项补贴资格的企业寥寥无几。
此次《通知》遴选了五个城市参与试验,这五个城市均具备颇为雄厚的新能源产业根基,不牵涉商标事务,仅在特定区域展开尝试,国家意在较为公正的舆论环境中,着重扶持本土品牌的建设。
然而,了解自身能力非常关键。汽车领域一直推崇并执行高进高出模式,许多规模较小的公司表面上难以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发展可能。
本期封面报道提及的诸多公司都在寻求转型方向:技术中介背景的阿尔特,倡导引进日本先进技术,然后在国内进行设计和制造;制造电动自行车的浙江绿源集团,也着手探索将电池安装到四轮汽车上的可能性;原本专注于IT轻便电池的深圳比克,也着手试制汽车专用锂电池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做法。这一变革涉及范围极广,横跨多个重要领域,甚至波及数个关键产业,参与者必须顺应潮流,否则别无他选。
那些流入的钱
只要做得好,你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现在无法精确计算流入电动汽车及相关产业的钱财具体数额,不过投资界的有识之士表示,"这可是当下资本市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任何一家咨询机构,若不推出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研究文档,就会显得跟不上潮流。
对于何时进行投资以及投资多少金额,当前众多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尚在犹豫不决。与此同时,那些已经采取行动的敢于冒险的投资者,他们大多倾向于选择电池及其相关材料等风险相对较小的行业。
陈全世是电动车行业里资深的权威人士,清华大学汽车系担任教授职务,他清晰地察觉到,过去两年社会上对电动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经常有并非业内人士的人士,主动联系陈全世,希望得到他的建议,或者请求他协助推荐值得投资的电动车公司。更有资本雄厚的企业家,当着陈全世的面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能找到合适的电动车投资机会,资金方面绝对不成障碍。
最近,有家来自江浙的私营企业,通过陈全世的帮助,买下了北京的一家电池制造公司,借此开始涉足动力电池行业。
他偶尔会建议他们不必如此急躁,这个领域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形成完整产业,能够投放资本的实体与路径,远非他们所设想的那么多,陈全世这样表示。
他透露,当前在电动汽车行业,无论是制造电池还是电机,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就不难获得投资。那些依靠科研机构或由归国学者创办的科技企业,资金来源相当充裕,这些公司的负责人反而忧虑未来可能受制于人,因而避免引入过多外部资金。
所有人都渴望把握汽车行业变革提供的宝贵机遇。不过,在车辆制造层面,以及为动力电池供应基础材料的初级阶段,参与难度相当大,所以众多公司和资本方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动力电池、驱动马达和控制系统这些核心配件产业上。
地方当局同样展现出惊人的大度,针对所有电动汽车计划,它们不仅保证在场地和税务方面提供好处,甚至同意协助吸引风险投资基金。
关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金投入,两三年前属于首个阶段,现阶段首阶段的投入资金已接近用尽,次阶段的投资方尚在犹豫,不确定何时介入最为适宜,也不清楚应该配置多少资金。一位上海投资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他比喻当前投资圈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类似于十多年前投资互联网时的情景,虽然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趋势,但无人能够断言需要再等待多长时间。
这位负责人认为,投资界不敢轻易投入的另一个因素,是电动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且混乱,难以判断。国内大小电池公司数量达到两三千家,许多企业声称自身技术领先,计划打造全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但由于产品尚未正式生产,也未经实际应用,因此无法确定哪家公司真正实力更强。
持积极态度的人觉得,再过五六年,国内电动汽车制造就能步入正轨了。然而也有观点相悖的人,认为要二十年后才有可能实现。这两种看法,实际上揭示了对于电池等核心部件技术能否取得进展的不同预期。
虽然前景尚不明朗,但嗅觉敏锐的金融圈显然不想放过良机,部分有信心投资判断的业内人士开始试探性布局,市场观察者或许留意到,伴随新能源汽车受重视程度提升,动力电池生产商及材料供应商等产业链上游公司正受到热捧。
经营小规模企业的人,要时刻警醒,不能被投资热潮迷了心窍。当前基金的管理办法,使得它们在长期资金使用上左右为难,这与新能源产业目前还比较长的建设周期正好相反。切记,若非寻得巴菲特投资的比亚迪,切莫企图掌控所有产业环节,务必聚焦自身核心长处,所谓“十指伤于十处,不如一指断于一点”,需坚定专攻精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