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苹果的 iPhone 17 Pro 显然与往年有所区别,它没有遵循公司一贯的做法,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与先前我们已适应的、性能更优的 iPhone 型号形成了鲜明对比。
自 iPhone 12 Pro 系列于 2020 年面市之后,Pro 型 iPhone 的外观造型已经延续了五年,当我们原以为苹果下一款重大升级会采用可折叠屏幕时,iPhone 17 Pro 却突然亮相,为该系列产品的设计理念带来了全新篇章。
这份久违的全新感受,让我对今年这款 iPhone 17 Pro 的看法可以用“喜爱非常”来描述:从外观到内部都显得格外崭新,每一个使用细节也完全不一样。
外观「铝」新,不止于设计
从 iPhone 15 Pro 算起,苹果公司转而采用航空级钛合金来制造 iPhone,并且大肆宣扬这是有史以来最轻的旗舰机型。未曾料到,苹果公司的钛合金仅应用了两代产品就宣告停用,连先前的医用级不锈钢也未重新启用,最终决定采用铝合金来制造全新的 iPhone 17 Pro 型号。
许多人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材料革新带来的优势十分明显,铝制整体结构不仅制造工艺更简单,散热效率也显著提升,加上首次采用内置的VC散热技术,iPhone 17 Pro的温控表现可以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记录。
实际使用中发现,iPhone 17 Pro 的发热问题有显著改善。在新机首次设置并安装众多应用程序期间,或者在户外进行长时间拍照时,可以清晰感知到 iPhone 17 Pro 的整体散热量更均衡,温度也较低。多数情况下,仅能体会到机身背部有轻微温热,不再出现以往那样热量集中甚至发烫的现象。反过来看,当高负荷任务完成之后,能清晰感受到 iPhone 17 Pro 的散热速度大幅提升,将设备放下两三分钟,再拿起来时,机身表面几乎完全消除了温度。
人们对这个铝制机身的不满,主要在于触感体验,今年 iPhone Air 的惊艳亮相,加上磨砂钛合金边框的典雅气质,确实让今年的顶级 iPhone 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尽管我无法断言 iPhone 17 Pro 的外观设计比我之前喜欢的机型更加吸引人,今年的这款产品在造型上确实有了相当大的革新,以至于让人感觉不像是从苹果公司设计出来的,不过整体来看,我还是相当欣赏 iPhone 17 Pro 的全新造型,而且设备整体依然展现了苹果公司一贯的精湛工艺和诸多考究的细节。
尽管铝的比重小于钛,但 iPhone 17 Pro 的分量还是增加了。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它相比前代产品,在外壳上运用了更多的金属材料,例如镜头部位突出的延伸结构,以及整个背面的支撑框架,再加上超瓷晶面板 2 之下配置了容量更足的电源。
幸而 iPhone 17 Pro 的重量分配相当均匀,并且其边框部分运用了更加圆润的衔接方案,这一代产品的整体握持感受,在我看来确实优于往代,单手拿握时也能更好地吻合手掌轮廓。
不过,对于 iPhone 17 Pro,我仍然有个不适应的细节,就是它的底部麦克风和扬声器换了位置。以前,iPhone 的 USB-C 接口旁边,麦克风在左边,扬声器在右边,但现在 iPhone 17 Pro 上,这个顺序颠倒了,接口左边变成了扬声器。
我猜不少人用惯手是右手,单手拿时小拇指常会搁在左边的孔洞上,玩横屏游戏时会很顺理成章地把手机往左转九十度,不管竖着看还是横着看,手指总挡住发声口,让游戏或视频的声音受影响。手持手机朝反方向转动尚可弥补不足,单手拿的时候却往往感到不太顺手,算是个小小的缺憾。
影像的「焦」点内外
每年 Pro 级 iPhone,影像都是重点,今年依然如此。去年 iPhone 16 Pro 系列的超广角镜头已经提升到 4800 万像素,今年 Apple 毫无悬念地为 iPhone 17 Pro 系列完善了剩余镜头,长焦镜头也达到了 4800 万像素。
现在,Pro 型号 iPhone 的全部三个镜头都达到了高分辨率标准,这标志着行业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枚全新的远摄镜头,据苹果披露,运用了更新的四棱镜构造方案,并且配备了比前代产品面积扩大五成六的感光装置;实际操作时,该镜头与 iPhone 16 Pro 设备中的五倍镜头类似,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也能发挥出优异的表现,苹果公司当前的光学处理方案在昏暗光线里捕捉远景影像时,基本不会选用主镜头进行裁剪;多次验证后发现,除了某些光线特别微弱且状况繁杂的场景,仅当快门出现较为明显的晃动时,系统才会切换至光圈更宽、防震效果更佳的主镜头执行裁剪式拍摄。
用 iPhone 17 Pro 拍摄的,焦段设置为 1.5 倍,
用 iPhone 17 Pro 的四倍镜头完成拍摄,采用珠光摄影手法。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但是,这款远摄镜头对于聚焦距离的规定十分严格。经过反复尝试发现,即便在光线很好的场合,苹果手机也必须与拍摄对象保持大约一臂半到两臂的距离,才能成功捕捉画面,否则系统还是会采用主摄进行裁剪式拍摄。
iPhone 的长焦配置近年有所调整:iPhone 15 Pro 系列里,较小型号配备了 3 倍长焦镜头,而较大型号则使用了 5 倍长焦镜头;到了 iPhone 16 Pro 系列时,两款机型均搭载了相同的 5 倍长焦镜头;但令人意外的是,在 iPhone 17 Pro 系列中,长焦镜头又改回了 4 倍配置。我的摄影界一位朋友就曾半开玩笑地表示,苹果公司前些年说配备两个长焦镜头是为了让用户有更多变通余地,去年又声称所有型号都使用单5倍焦段是因为这样更合适,作为一款以专业摄影为核心的产品,关于拍摄主题的焦段需求却反复更改,苹果似乎还没完全想清楚长焦镜头该如何设计。
虽然如此,这款拥有 4800 万像素的 4 倍变焦镜头,实际上比 5 倍变焦镜头更适合日常拍摄:100 毫米焦段无疑能够带来比 120 毫米焦段更自由的取景空间,可应对的日常生活状况也更为广泛,特别是在室内狭小的环境中,更远的拍摄距离能够有效避免构图受限的问题。我也确信,正是因为希望让更多用户能轻松使用 iPhone 上的这个长焦功能,苹果公司才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情况,把原来的镜头调整为了 4 倍焦距的版本。
然而,随着持续使用,我确实对那支 5 倍镜头产生了偏好,它具备更显著的空间压缩效果,并且能够捕捉更为清晰的细节特写,通过它拍摄的照片常常蕴含着更为浓厚的叙事氛围。幸运的是,由于拥有 4800 万像素的硬件支持,即便在 iPhone 17 Pro 上使用 5 倍光学变焦后所得的裁剪图像,其清晰程度和纹理表现,都要明显优于前代同规格的 5 倍镜头成像质量。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5 倍焦段。
该照片出自 iPhone 16 Pro Max,采用了五倍光学变焦镜头完成拍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借助苹果的混合式影像处理技术,这款四倍光学变焦镜头可以借助感应元件实现裁切,从而获取1200万分辨率影像,达到等效八倍焦距的拍摄效果,这为用户提供了额外的器材配置选项。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采用 iPhone 17 Pro 的八倍光学变焦镜头完成拍摄,作品呈现珍珠光泽的影像效果。
在进光量方面 8 倍焦距与 4 倍焦距表现相同,在晴天条件下我们确实能够轻易拍出一张质量较高的照片,即便相机传感器只有 1200 万像素。然而前者终究是后者的延伸,使用八倍焦距时,手抖和快门时长的变化都会影响最后照片的清晰度,特别是在光线不足的场合,八倍焦距拍出的照片,细节的缺失和画面中的杂点都相当明显。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结束 1200 万像素时期,前置镜头也迎来了革新。iPhone 17 整体配备了 1800 万像素 Center Stage 前置镜头,这得益于全新的方形感光元件。它还支持更便捷的横竖屏录像,拥有更可靠的防抖效果,并且新增了双重曝光等趣味特性。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苹果公司的摄影技术人员肯定考察了许多人使用前置镜头时的情形和期望。手持 iPhone 时若只用一只手,借助其方形感光元件在画面裁剪上的便利性,能直接开启横向拍照模式,无需转动设备;假如再开启自动变焦与自动旋转选项,相机侦测到新人物进入镜头后,会自动调整影像的横竖形态,保证所有人物都能完整出现在画面中。
借助双重摄像能力,苹果手机现在能同时利用前后镜头捕捉画面,在音乐会上可以同步拍摄舞台表演和本人即时反应,或者在生日庆典里捕捉赠礼双方激动表情,这项特性应当能让这些珍贵瞬间以更生动手法被留存下来。
双重曝光算作一项面向大众的视频创新功能,Apple Log 2、ProRes RAW以及片门全开、Genlock这些特性,则是苹果公司献给专业影像工作者的丰厚馈赠。
iPhone 17 Pro是首款具备完全开启ProRes RAW录制功能的机型,这项功能使它能够获取传感器最原始的色彩信息,从而实现比以往更强的后期处理效果。这项功能的使用难度相当大,首要限制在于 ProRes RAW 无法直接在设备内部录制,每秒钟素材就会占用几个 GB 的存储空间,不论选择何种分辨率或帧数,都必须借助外部存储设备才能持续记录;其次 ProRes RAW 不具备防抖功能,若要拍摄这种级别的视频,毫无疑问必须配备专业的防抖设备才能有效进行。
iPhone 17 Pro 在专业视频性能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体现了苹果公司对移动设备在高端影像领域的持续探索。这些功能好像离我们的日常挺遥远,不过我挺盼望,往后能见到更多出自 Shot on iPhone 的音乐视频、春节祝福短片这类专业佳作;还希望将来某天,这项技能能变成一种常态,让更多人因此受益,记录下更动人的生活点滴。
不同的尺寸,明确的取舍
先前因为偶然原因,我的手机从 iPhone 16 Pro 变成了 iPhone 16 Pro Max。今年我又换回了小一号的 iPhone 17 Pro,感觉电量消耗得比以前快多了。不过话说回来,今年这款小尺寸的 iPhone 17 Pro,它的电池使用时间确实比过去好多了。
VC 均热板借助蒸发冷却技术优化散热效果,A19 Pro 依靠更精明的电源调控减少能耗,此外还从镜头组件中巧妙挪用了一部分空间作为扩展平台,使得 iPhone 17 Pro 在镜头下方机身区域能够容纳更充沛的电池容量,这些设计共同提升了 iPhone 17 Pro 的电池续航能力。
先前 Pro 型号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单日使用通常能够满足需求,但在需要经常移动且在户外使用手机的情境,例如出差或旅行时,一方面因为设备容易发热且散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高铁上信号基站的频繁转换,都能察觉到电池消耗得比平时更快。
今年,iPhone 17 Pro 散热表现增强,户外使用时运行状态稳定,屏幕亮度没有明显衰减,电池电量也不会骤降。同时配备更大容量的电芯,整体续航感受相较以往更为出色。
毫无疑问,面对绝对的物理优势,iPhone 17 Pro 的续航表现不可能超越 iPhone 16 Pro Max,而且 iPhone 17 Pro Max 不仅具备前述软硬件特性,电池容量还进一步增加,倘若对续航能力有极高期待,那么后者毫无疑问是更优的选择。
最后谈谈充电速率。今年伴随 iPhone 17 Pro 系列发布的,还有一款功率为 40W、最高可达 60W 的充电器,很多人因此认为该年度的 iPhone 17 Pro 系列的充电表现将得到提升。根据测试数据来看,iPhone 17 Pro 的充电表现和 iPhone 16 Pro 非常接近,在电量较低且需要频繁充电时,其充电最高速度大约在 37-38W 之间,不过这个高速率状态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很快就会减慢到 30W 左右的充电速度。根据当前网络上公开的测试信息显示,iPhone 17 整个系列都没有采用 Apple 在这款电源适配器上提供的 PD3.2 SPR AVS 充电技术规范。
假如此刻能够重新决定,我依然会倾向于选择小尺寸的 Pro 型号。单手拿握的舒适度,以及操控上的便捷性,都是大尺寸的 Pro Max 型号所无法提供的感受,更不用说轻便性方面的好处,使得这部手机不像后者那样装进口袋会成为比较明显的麻烦。当然,挑选大或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实际需要,至于你的决定,就看你更在意哪些方面了。
确实有个细节要留意,iPhone 17 Pro系列的铝合金构造,其坚固程度逊于先前的钛合金或医用级不锈钢,有位朋友的iPhone 17 Pro Max仅仅跌落地面一次,机身四边沿便全都出现刮擦,镜头周边也可见磨损;相较之下,iPhone 15 Pro或iPhone 16 Pro Max即便跌在水泥地上,机身也未曾留下过分碍眼的损伤,显然该年度产品的抗跌落能力更胜一筹。
所以,要是你平时用手机不太讲究,又或者特别在意手机上各种碰撞留下的痕迹,给 iPhone 17 Pro 购买一个保护套是很有必要的。不过我得补充一点,经过朋友的手机试用,我再次意识到,装了手机壳的 iPhone 17 Pro Max 确实非常沉重。
结语
iPhone 17 Pro 近些年间的调整幅度最为显著,不过它和 iPhone 17 之间的不同之处却相对轻微。
可以说,苹果近年来对标准版 iPhone 显得愈发慷慨:先前为 iPhone 16 配备了全新的相机操控按键,今年又把相同规格的前置镜头、超瓷晶面板 2,以及完整的 ProMotion 技术一同赋予 iPhone 17。因此,在众多人眼中,究竟该挑选 iPhone 17 还是 iPhone 17 Pro,这个选择显得格外纠结。
今年发布会结束后,当接受同行访问、回应朋友询问时,我的回答都非常明确,就是推荐 iPhone 17。缘由十分明了,鉴于显著的价位差别,iPhone 17 完全配备了成熟的 iOS 软件及硬件环境,特别是 ProMotion 技术弥补了原先的不足之处,这款手机已经能够符合大多数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方面的使用要求,算得上是一台称心如意的 iPhone。
但如果要挑选,iPhone 17 Pro 始终是我倾向的选择。它的材质做工更加精良,影像系统也更为全面,这些特点都让我深感满意。这种体验一旦尝试过,就很难再回到以前的状态。另有一种观点认为,Pro 级 iPhone 实际上是苹果在移动设备领域不断拓展创意疆域的体现,促使众多创作者能够借助该设备,发掘更广阔的创作可能,不断突破极限,同时也正因 Pro 级 iPhone 的持续引领,众多专业功能逐渐融入普通用户的日常使用之中。
不知道今年入手新 iPhone 的你,选择是什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