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汽车消费领域消费者投诉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五月份八月,国家层面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公布的关于车辆申诉的专项文件表明,近些年,伴随新能源乘用车以及智能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辆购买环节中购买者的申诉事项展现出丰富化、难解化的走向。
(一)汽车质量问题
燃油车存在若干弊端。这类车辆主要依靠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提供动力,与纯电驱动的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具备行驶距离更远、补能便捷、动力表现更佳等长处。然而,燃油车的构造较为繁杂,包含发动机、传动装置、尾气处理系统等众多构成部分,由此引发的常见问题主要有:其一是关乎车辆安全方面的品质缺陷。行驶控制异常、动力系统故障、制动系统失效、动力单元渗油、车辆起火燃烧等情形。其次是零件耐久性引发的品质问题。某些汽车制造商为压缩制造成本,对部分配件采用缩水设计,导致其耐用性大幅缩水,个别零件在保修期内就出现损坏。再次是影响驾驶感受的品质瑕疵。如果中控显示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倒车辅助影像出现滞涩现象,又或者倒车探测装置失去效能,同时天窗发生渗水状况,伴随车身出现震颤,并且存在沉闷的异常声响。
新能源汽车存在若干挑战,涉及技术层面与安全层面。其中,动力电池的运行稳定性有待提升,时常发生故障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及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整合有关。智能化及网络化特征,正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车辆在行驶时,电池续航忽然急剧减少,或者动力电池突然发生故障而停止供电造成无法行驶,车辆在行驶、充电或停放时,突然出现自燃现象等。此外,在未征得消费者许可的情况下,单方面限制电池使用功能。部分新能源车企为减少电池运行潜在隐患,在未事先告知车主情形下,运用远程更新机制对用户车辆的充电速率、放电速率或电池容量加以控制,因而造成车辆充电效率降低、行驶动力不足、行驶里程减少。其次是智能辅助系统方面存在不足,例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出现故障、主动制动反应迟缓、车内控制屏幕突然无显示、感应探测装置与拍摄设备等发生失效。第四点涉及制动系统故障现象。有消费者报告称,部分车型的制动系统会出现失效状况,这类故障已经导致了严重的交通事故。
(二)汽车销售问题
不实宣传造成认知偏差。国产汽车市场迅猛发展,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个别商家为招揽顾客,在广告物料上过分吹嘘,或对车辆实际用途、定价、折扣等关键细节含糊其辞,致使购买者产生误解。首先,新能源车的实际续航能力与宣传存在差距。当前市场上多数新能源车存在宣传的行驶距离与实际表现差距较大的情况,个别品牌在冬季时车辆续航能力会大幅缩水,甚至减半。此外,车辆配置方面也存在与宣传内容不一致或夸大宣传的现象。部分品牌在官网或销售点宣称其车辆具备远程智能停车、先进处理器、事故预判系统或达到L3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但车主收到的车辆往往缺少这些功能,或者相关功能尚未正式启用。第三是销售方面缺乏诚信。例如销售为完成指标,会随意许诺引诱客户购车,但事后又做不到之前说的话,从而产生矛盾。
涉及合同事务。购买机动车的协议是购车人与销售方依据平等商议达成的正式契约,明确界定了彼此的职责与权益。然而部分汽车销售者凭借其市场地位,擅自拟定不平等的附加条件,或在协议签订后单方面违背承诺损害购买者的合法利益。具体表现为借助有失公允的标准化条款来约束购买者的正当权利。合同里设定不恰当的免除责任部分、违背承诺的条款、如何处理争议的规则等,会约束或损害购买者的应有权利,例如允许汽车制造商能随意更改、暂停或结束某项服务而不必事先告知,又或者以标准文字说明一旦产生争议就由商家所在地的法院审理等。另外,未能按期交付车辆或者把交车日期说得不明确也是违背约定的行为。销售车的人在客户买车时嘴上答应很快交车,可随后在给客户的固定文本合同里又特意不写明交车期限,部分新能源车商在购车协议里故意把交车日期说得不清楚,为以后拖很久不交车留了后手,另外还有擅自改动合同条款的情况部分电动汽车生产商在客户预付定金之后,未进行详尽说明并征得客户许可,自行更改了双方已确认的数字协议内容。此外存在强制组合或提高购车价格的状况。某些汽车品牌的销售点针对热门车型附加“牌照办理费”“全面服务费”等开销,在客户付清所有款项之后,又以芯片供应不足、车辆价格上调为由,迫使客户支付额外费用才能领取车辆。
(三)汽车售后和配套服务问题
新能源汽车的辅助设施存在不足。伴随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比例逐年增长,配套服务的需求也急剧上升,相关设施不健全的状况愈发明显。尤其是充电桩的设置困难,成为限制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一大症结。首先,充电桩的安装常常受到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阻碍。部分社区物业管理方借口电力负荷不足、停车位短缺、缺乏专属车位等理由,不肯为住户批准安装充电设备并签署许可文件,却转而与外部充电设施服务商合作,在社区内增设公共充电站,住户使用时须承担额外支出。更有物业管理机构索要额外款项作为安装条件。此外,充电桩的设置还常常遭遇开发商方面的阻碍。部分开发商和相关物业单位为了销售价格较高的充电车位,以防火安全为借口,不给已购固定车位的业主开具同意安装充电桩的文件。公共充电桩的总量不够,分布也不均匀,有些地方和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覆盖面小、建设数量少,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使用者的充电要求。充电桩的运营和维修工作做得不够好。有些充电站服务商的管理和维修水平不足,用户在充电时经常碰到设备损坏、电力耗尽的充电桩;另外,部分公共停车区域对于燃油车长时间霸占充电位的情况监管不到位。
汽车维修及后续服务感受较差。汽车后续服务是汽车购买环节的关键环节,服务质量的高低关联到消费者的购买想法和决定,同时关系到汽车品牌的声誉和评价。后续服务存在的弊端包括:多次修理后车辆仍无法正常运作。例如车辆历经多次修理但同样故障依旧存在,或者旧毛病没解决又添新毛病。存在车辆维护量过度或存在欺诈行为,部分汽车销售服务店以无法享受保修为借口变相强迫客户进行不必要的保养,同时也有维修技师故意夸大车辆问题程度,增设非必要的维修内容,此外还有销售服务店转手的情况,导致客户权益蒙受损失部分汽车销售服务中心在转手给新经营者后,顾客预先支付的项目所对应的服务规范、服务项目等出现变动,有时预先投入的资金也无法顺利运用。此外,若汽车制造企业破产或停止运营,客户车辆的后续维修服务将失去保障。新能源车产业迅猛发展后遭遇停滞,部分车企经营困难面临停牌风险,车辆常规维护、后续维修及官方备件供应等环节难以为继,车辆运行安全令人担忧。
(四)二手车问题
一些不法商家在二手车交易中欺瞒买家,利用信息差隐藏车辆真实状况,让购买者蒙受财产损失和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他们藏匿车辆过户记录,比如宣称未过户的车辆,买家收车时才发现已经转手多次,此外,他们还隐瞒车辆缺陷情况。试图隐藏车子被刮花的痕迹,或者不透露车子维修过、出过事故、被水泡过的情况。此外,还改动过车辆行驶的总路程,例如客户买的时候仪表盘显示车子里程很少,但买回来检测后,发现车实际跑的公里数远远超过仪表盘上的数字。
价格方面问题众多。二手车交易场所因为信息不公开,使得购买者难以得到确切的价格数据,容易被不诚信的商贩欺骗或被引入歧途。首先,存在编造车辆供应的情况,用低价吸引顾客上门,但随后告知车辆已卖出。其次,设立各种名目胡乱收取费用。二手车买卖缺少清晰收费标准,部分市场利用这点,擅自设立名目收取“拆牌费”“解抵押手续”“交易服务费”等费用。此外,有些不法二手车商以非法占有客户资金为目的,在客户付完购车定金后,故意制造麻烦导致车辆无法顺利过户,然后以客户违约为由骗回定金。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需要强化车辆整个使用阶段的管控,重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健全电动车的相关支持措施,整理旧车交易活动的市场规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