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汽车领域正面临历史性转折,电动化车辆是我国达成“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及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动力,二零二四年电动乘用车制造与销售总额超过一千二百八十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点九。在众多城市争相开拓新领域,力求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的背景下,我国当前已构建起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网络体系,该体系以深圳为核心,同时包含合肥、上海、西安等众多重要城市,形成了“一个中心带动多个强点”的产业布局模式。赛迪研究院深入考察了各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细致研究了产业运行的基本法则,其目的是为调整区域生产力分布提供参考意见,并为汽车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贡献策略建议。
一、2024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新能源车行业打破旧有模式束缚,促使地方竞争格局出现根本性变化,焦点由燃油车既有市场争夺转向电动车新增市场角逐,这一转型既是技术革新的比拼,也是各城市在产业布局、资源调配、政策支持等层面的全面较量,开展产业要素空间调整与价值网络重塑,重新划分区域经济格局。
2009年6月,我国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进入市场的管理规范,各地方政府纷纷支持产业进步,现阶段已形成明显的区域集中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分别是深圳、合肥、西安这类依靠技术革新实现领先的技术跨越式,上海、重庆、柳州这类凭借工业基础实现转型的升级突破式,以及常州、郑州、济南这类通过完善产业链条实现崛起的补链发展式。
(一)技术跃迁型
深圳、合肥、西安凭借技术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树立新能源汽车发展标杆,2024年这三座城市新能源汽车生产总量达到543.6万辆,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产量的42.2%。
深圳借助领军企业带动、依靠创新推动、实现全产业链配合,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之都2024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制造量达293.5万辆,同比提升69.4%,占全国比例达到22.8%,较去年上升了4.1个百分点,比前一年增长了10.9个百分点借助比亚迪、华为等领先公司的支持,深圳构建了涵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及智能互联的完整产业体系。比亚迪采用一体化生产模式,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均由其自行制造。有证券分析报告指出,比亚迪海豹车型约四分之三的构成零件源自该公司内部生产。华为、元戎启行、AutoX等公司技术加速实现,推动行业迅速进步,深圳特区报消息,2024年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1023.7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8.8%。
合肥市构建“资金引进+产业整合”模式,完成从“汽车产业落后”到“行业领先”的转型。2020年合肥新能源汽车制造量仅5.27万辆,2024年反超上海、西安,增长至137.6万辆。合肥“用投资促进引领”借助国有资本招徕蔚来设立总部园区,吸引比亚迪、大众等企业落地,发展300多家关键零部件配套厂商,建立完整产业循环体系。
西安借助紧密协作与扶持措施,完成了从传统汽车发展滞后的城市到新能源产业领先城市的转变。近些年,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都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核心产业,安排高级官员负责推进产业链发展。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制造量突破百万,具体为101.55万辆。2024年西安比亚迪工业园新能源汽车生产量已经达到100万辆以上,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比亚迪公司整体生产规模的四分之一;同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制造总量为112.45万辆,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4%,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并且比全国平均增速低了20.4个百分点。
(二)转型突破型
上海、重庆、柳州凭借深厚的制造业底蕴,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商品迭代,彰显传统工业城市的蜕变能力,2024年这三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总量达301.58万辆,占全国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上海在推行整体统筹发展方针时面临一些难题。上海凭借带动周边江浙皖省份合作发展的能力,形成了供应链统筹的优越条件,调查发现,上海的大型生产基地中超过九成的零件由国内本土企业供应,促进了长三角区域建立起包含汽车芯片、无人驾驶技术及先进材料的产业体系。根据盖世汽车平台的记录,上海地区从事汽车产业链的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2024年,特斯拉产量出现不稳定,同时国产新能源车企发展迟缓,导致上海新能源汽车制造量122.46万辆,比上一年减少4.8%。上海是特斯拉的核心制造地,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完成交付91.6万辆,较去年下降3%,其产量占特斯拉全球总量的半数以上。同年,特斯拉向中国以外地区出口汽车25.96万辆,同比减少24.6%。
重庆市凭借“先进制造”推动产业转型。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制造了95.32万辆,较上一年增长90.5%。其全国产量份额达到7.4%,较2023年提升了2.2个百分点。品牌定位逐步转向高端市场,"重庆制造"价值超二十万元的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为48.3%,较上一年增长了21.6个百分点;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成交均价约为23.6万元,较之前增加了7.3万元。问界、阿维塔、深蓝这些源自重庆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其市场表现和公众认可度正不断进步,重庆地区已聚集了19家整车制造公司和1200家零部件供应商,已经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到整车生产再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
柳州市在促进“政府与企业协作微型车突破”方面收获了显著成果。2024年,该市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量达到83.8万辆,较上一年增长了76.1%。借助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作用,柳州率先在全国建成了“十分钟充电网络”,并营造了电动汽车消费的良好氛围,2024年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至64.9%。柳州正在挣脱微型车发展模式的束缚,着力提升品牌定位,2024年上汽通用五菱接连发布五菱缤果、马卡龙、星光三款广受欢迎的汽车,完成了从五菱MINI到星光PLUS的系列迭代,每辆车平均售价提高了16%。
(三)补链崛起型
常州、郑州、济南致力于在特定行业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展现出强大的未来成长空间,2024年这三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总量为192.6万辆,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产量的14.9%。
常州借助“电池全产业链引领+整车项目引进”的策略,开创了核心部件促进整车产业进步的新模式。该市汇聚了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顶尖公司,构建了从正极材料到隔膜再到电解液的一体化生产格局,动力电池的销售额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常州致力于打造“万亿新能源之都”,2024年新能源产业体量达到8500亿元,凭借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成功吸引比亚迪、理想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入驻,2024年常州新能源整车制造量约为80万辆。
济南凭借“核心带动+科技突破”的发展路径,成为北方地区的新兴新能源产业中心。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量达到五十万辆,较上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二点三。比亚迪、吉利等大型企业纷纷选择在济南设立生产基地。济南二机床公司利用其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成功研发出集成化压铸生产线,解决了国内装备制造领域的难题,该生产线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标准,并且被比亚迪、小米等汽车制造商大量采用。
郑州依靠“合理布局+核心带动”策略,积极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今年,该市制造出62.6台该类型车辆,较上一年增长98.1个百分点。自2021年9月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协议并迁入航空港区以来,借助“四港联动”的运输优势,实现了原材料获取、零件供应、整车运送等物流环节的高效运转,成功构建了空港汽车城,使该地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兴发展区域。
二、各地发展新能源汽车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城市以争夺资源的方式吸引企业,对投资选择有一定干扰,当地长远的经营状况并未得到周全考虑。近些年,地方当局通常运用“财政税收减免+土地资源倾斜+基础设施支持”的配套措施招徕公司,个别城市甚至动用代建厂房、税收补偿、人工成本补贴等手段展开竞争,已经给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平衡带来挑战。地方当局吸纳意向强烈,实际上已将汽车公司承担的基建、维护开销中的一部分由本地政府承担了。甚至有部分公司只为争取更多政策好处而实施工厂跨区域转移,变成了“候鸟工程”,并未周全考虑在当地的长期发展,零部件在本地采购的比例不高。
城市对于自身拥有的条件缺乏深入探究,彼此间的相似性竞争变得明显。部分城市的产业规划没有充分认识本地的特点,轻易模仿“汽车制造加动力电池”的固定模式,造成地方产业雷同现象。国内计划建设一批电池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等现有技术,但对尖端技术领域关注不够,相似性建设引发资源配置失衡,我国依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购买高镍三元材料,根据海关统计,2024年进口三元前驱体材料3257吨、三元正极材料7.22万吨。中西部城市集中建设汽车组装工厂,但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程度不高,必须从其他地区大量采购。
区域合作不够紧密,产业分布效率低下。各个城市在产业上单打独斗,跨区域的资源调动受到限制。多个省份集中规划动力电池作为重点扶持项目,许多城市竞相建设自动驾驶计算设施,导致产业分散,造成资源闲置和利用效率不高。城市之间缺少一致规范和数据互通机制。例如,自动驾驶路测数据缺少统一规范,导致城市之间无法互相衔接,企业必须逐一在城市申请路测许可,这提高了自动驾驶公司验证的开销,妨碍了自动驾驶系统(ADAS)的进步速度。
三、几点建议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实质上是地方管理水平的现代化较量。各区域必须运用整体观念规划产业分布,坚定战略方向巩固已有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并实施精确的招商引资,同时主动推进区域间的协作配合。
要明确产业前进的方向,地方当局要结合自身拥有的资源、产业现状和技术进步能力,拟定切合本地的产业发展蓝图。各区域要发展特色,加强协作,防止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例如东部地带要侧重研发和高科技部分,扶持发展尖端科技和有高价值的产业。中西部地域凭借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等有利条件,着重培育零部件制造、成品装配等产业环节,同时借助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积极吸引规模较大的项目入驻。
其次要改进对外商引诱办法,仔细挑选合作机会。需要舍弃只靠政策优惠和争夺资源来吸引投资的方式,更加重视合作项目的品质,从技术先进程度、市场发展潜力、产业关联影响等方面,强化对计划引进项目的审视和评判,增强项目判断本领。要实施"产业链式合作"的新方法,利用"引入一个就能带动多个,影响一大片"的连锁反应作用。此外,要控制对外扩张的欲望,约束下属单位的业务拓展活动,依据股份投入依照组织许诺展开补偿,若未达成许诺数值则必须退还股份。
积极寻求区域间的协作机会,达成资源优势的交换与利用。与邻近城市进行产业的联合对接,消除地域性的隔阂,构建区域性的协同创新体系,设计利益分配的方案,实施"飞地经济"模式建立汽车产业基地。促进不同地域间的产业联动与沟通,通过共建科研机构、共享测试设备、协作进行技术突破等途径,增强整个区域的发展能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