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电车有一天能彻底“压倒油车”,你觉得会是哪种情况:
新型固态电池面世,续航能力大幅提升至一千公里,价格也极为低廉。
现在到处都是快充设备,任何补给站都能提供百千瓦级充电服务,几分钟就能完成充电?
或者,你可能会认为——
或许智能驾驶技术将完全发展成熟,届时马路上行驶的车辆都将不再配备方向盘,燃油车因此自然而然地会逐渐消失?
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不过依我看来:决定性的变化,或许不必等到那么迟。
再过5年,新能源车就有可能彻底压倒油车…
而那个关键拐点,可能就藏在——“增混电池”上。
听上去可能有点费解:
众所周知“固态电池”这一概念,也熟悉“磷酸铁锂”与“三元锂”这两种材料,并且明白800V架构和碳化硅的应用。
但“增混电池”?这是个什么鬼?
简单来说,它指的并不是某种具体材料,而是一种“逻辑改变”:
在混合动力系统当中,电池性能被推向了极点,这个程度足以显著影响车辆的整体感受。
不再是早年那种 “能量回收、自动启停”的轻混打酱油;
有些混合动力或增程式汽车无法提供八十字、一百二十字或二百字的纯电行驶距离,并且必须每两天补充一次电量,它们往往依靠家庭充电设备来完成。
而是具备超长续航能力,纯电行驶里程超过四百公里,同时兼容四千瓦和五千瓦极速充电的先进电池系统。
一旦这种电池的成本降低,装车率提高,情况将彻底改变!
为何如此说呢?
这是因为它完全攻克了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汽车最关键的两大难题,分别是电量补充速度慢以及加油感受差。
有些人可能从未有过这种感觉,不过一旦您开过“插电混动/增程”类型的车辆,极有可能意识到:
它们的纯电动行驶距离大约是一百公里,所以每隔几天就必须进行一次充电。
“家中没有充电桩,需要前往商场充电,至少需要一小时”;
尽管补充了燃料,内心却觉得不妥,认为不该再继续运用了。
正因为这样,虽然近些年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车辆很受欢迎,不过很多人还是觉得,最后的追求还是纯电动车型。
倘若“增混电池”得以普及,这些问题将不复存在:
凭借四百公里以上的电动行驶距离,可以做到每周充电一次,几乎不再需要在家中充电了
再加上 4C、5C 的迅速充电性能,临时充电也只要十多分钟,和现在顶级的纯电动汽车充电感受差不多;
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依然依照“燃油作为保障”的原则:电力供应匮乏时能够启用燃油,达成所有情况下的使用,彻底无需顾虑。
对于这种商品,谁还会乐意支付十多万的费用,选择配备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CVT变速箱的普通汽油车呢?
可以说,如今它不再只是针对电动车体验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而是已经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的全方位超越。
它们在燃料消耗方面表现同样出色,甚至比一般汽油车更为注重。
您可能不清楚,现在不少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汽车的“整体能耗”已经可以下降到每百公里1.1升。
即便电力完全用完,也能做到每公里消耗仅三升油——这个数据是在车辆依靠燃料行驶时测得的。
而一旦“增混电池”得以实现,情况将更加显著。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充电效率的提升显著增强了动能回收的效率。
早先峰值回收能量或许仅能到60千瓦,如今却常可达到200千瓦或300千瓦,无论是制动过程还是坡道下行,这些动能都不会被闲置,而是会被妥善收集加以利用。
这种大容量电池释放能量更加出色,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的运转负担。
总而言之,过去当电力耗尽或车辆高速运行时,引擎必须不断重新点火,如今基本上能够单靠电能来完成所有工作。
这带来了节省燃料的好处,同时也大幅改善了乘坐感受,具体表现为声音变小了,晃动变少了,行驶更加稳定,人们体会得十分真切。
直白地说:
在过去的汽油动力时期,人们经常谈论“调校”,原因在于机械效能存在局限,必须借助对细节的改进来增强表现;
在电驱时代,强调“策略”是因为系统协同优化,效率成为关键。
“增混电池”就是整个体系改进的关键环节,它既凸显了电力驱动的长处,又显著缓和了内燃机的不足之处。
一种车辆在采用电力驱动时表现出电动车的高能效性,但在使用汽油时却比常规汽油车更加节油,请问普通汽油车怎样才可能跟它相提并论?
因此,得出了开头的结论:
新能源汽车有望在接下来五年里全面赶超传统汽油车,这个关键节点或许与增程式电池技术密切相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