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新能源车进高校引关注,一天租金 159 元,学生租车去兜风?

新能源车进高校引关注,一天租金 159 元,学生租车去兜风?摘要: 租车APP下午3时显示已无车可租近日,华北电力大学与北汽庞大集团合作在校内开设了新能源汽车自助分时租赁点,不少学生感叹“只见过有学校租自行车的,没见过有学校租汽车的”。...

校园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_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汽车租赁_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_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汽车租赁_校园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

租车APP下午3时显示已无车可租

近期,华北电力大学携手北汽庞大集团在校内设立了新能源汽车自助分时租赁服务点,学生们纷纷表示惊奇:“以前只听说学校有自行车租赁,却没想到还有汽车租赁。”这种看似“前卫”的消费模式在校园内的推广情况如何?那些尚未具备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是否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消费,新能源车是否能在其他高校得到普及?带着这些疑问,北京青年报记者进行了实地考察。

现状

学生组团租车 下午基本租不到车

近期,北青报的记者走访了华北电力大学,深入了解了相关情况。该校的电动车租赁服务点位于教学四楼附近,并配备了若干充电设施。师生们通过在手机上安装“绿行公务车”应用程序,可以自行完成租车流程,同时现场也有工作人员提供租车咨询。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在下午两点半到三点这段时间里,共有三辆电动车被租出,到了三点时,现场剩余的车辆仅剩三辆。“绿行公务车”APP界面中显示“可用车辆数为零”,其原因是三辆车辆均因电量不足正在充电状态。

今年3月9日,华北电力大学携手北汽庞大集团,在校内设立了新能源汽车自助分时租赁服务点。该服务点配备了5个快速充电桩以及29个慢速充电桩,并已投入使用20辆运营车辆。该校在校官网上明确指出,引入新能源车这一举措,主要是鉴于当前公务车改革的背景。此举不仅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满足学校各项公务活动的需求,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绿色出行的便利与保障。

然而,与学校的教师相比,租车的大多顾客都是在校大学生。该校的一位辅导员表示:“据我所知,我周围很少有教师选择租车,因为教师租车返乡并不划算,而且无法保证电量充足。”

在租车点,北青记者观察到,多数是学生结伴租车出行。其中一辆车上,有五位学生正坐着,坐在驾驶座上的女生解释道,他们都是同一个实验室的伙伴,计划开车到学校附近游玩。她继续说:“我们都是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大家想在毕业前体验一下驾驶出游的乐趣。”

大学生群体中,租赁新能源汽车被视为一种较为昂贵的消费行为,那么在校园内这种模式是否受欢迎呢?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了解到,有女生表示她们会结伴租车,一天的租金为159元,平均到每个人大约是30元左右。但是,如果个人单独租车,相比公共交通来说则显得不那么经济实惠。

关于新能源汽车进驻校园的现象,该校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表示,“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部分学生热衷于租车与女友一同出游,这种行为在他人眼中显得颇为时尚。”

调查

新能源车租赁能否推广仍待观察

北青报记者从北汽庞大有限公司处得知,该公司不仅已在华北电力大学正式展开运营,还计划在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进行推广,目标是覆盖北京市内所有高等院校。然而,关于新能源汽车进入校园的话题,在高校内部也引发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新手租车上路

加大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根据相关数据研究,我国高校学生中持有驾照的比例大约为七成,其中多数是在大学阶段获得驾驶资格。然而,由于日常驾驶机会有限,部分学生的驾驶技巧并不十分熟练。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校园,学生只需在APP注册时上传驾照即可租车,这一变化却引发了一系列校园交通安全问题。

自从学校引入了新能源车租赁服务,我在校园内驾驶时变得更加谨慎了。刘老师,这位学校的教师,他观察到,近期有不少学生聚集在一辆新能源车中,仅从主驾驶座上学生的驾驶动作来看,显然是个驾驶新手。他们驾驶速度缓慢,不禁让人怀疑,这些学生是否是来租车练习驾驶的。自那之后,每当刘老师在校园内驾驶,遇到驾驶新能源车辆且司机看起来像是学生的情形,他总会选择绕行或是减速行驶。

刘老师还有一个担忧,那就是那些车技不佳的学生若将车辆驶出校园并在校外发生意外该如何是好,校外的交通环境无疑比校内更为复杂,特别是对于车技不熟练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学生没有经济能力

市场前景有待观察

北青报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观察到,租车的主要人群是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研究生,而且他们通常会选择多人合租的方式进行旅行。那么,这些学生是否会频繁租车呢?在尝试了新鲜体验之后,学校的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是否会出现冷清的迹象呢?

该校一位学生发起的《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对新能源汽车自助租赁的态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276名学生中,将近一半的学生生活费在1000至1500元区间,仅有10%的学生生活费超过2000元。在这些学生中,有39.13%的人觉得生活费仅够基本开销,而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他们只能承担100元以下的租车费用。这位每月生活费大约在1500元左右的三年级学生表示:“我的每月开销仅够应付日常,上回与同窗好友合租车辆出游,花费了五六十元,偶尔这样轻松一下尚可,若是频繁如此,经济压力便难以承受。”

在关于“何时会考虑租赁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是出于好奇心去尝试,而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表示是和朋友们一同出游时选择租车。至于租车的原因,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学生是出于其他非娱乐性的需求,如外出办事等。至于在“与多少人共同租用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租车。毕竟,谁会无聊到一个人花一百多元去租车随意闲逛呢?这位曾租车体验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最初阶段只需感受一下这种新奇的体验,等到真正需要时再决定是否继续租车。

内存

不同时代的大学高消费品

不同时期,大学校园里的热门高消费品和消费模式各有特色。为此,北青报记者对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流行的大学高消费品进行了整理。尽管在这十年间,校园内流行的高消费品不断更迭,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抱有盲目追求的态度。

时间:2005-2009年

高等教育阶段的消费热点:索尼品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MP3/4播放器、PSP游戏机以及诺基亚等知名品牌的智能手机。

在2000年之初,索尼品牌的多款电子产品,包括单放机、MP3以及MP4播放器,还有PSP游戏机,开始在各大高校的校园内广受欢迎,这些产品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郑菲于2005年踏入大学校园,家人赠予她一台价值三四百元的索尼便携式播放器。这款播放器轻薄便携,只需将磁带放入其中,即可边走边听,甚至能吸引到一些同学的目光。在当时,大学生若能拥有一部价值七八百元的诺基亚直板手机,已属不错。而若有人购置了摩托罗拉翻盖手机或索尼手机,那无疑被视为一件奢侈品。

时间:2009-2013年

大学高消费品: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单反相机等数码产品

在大学的校园环境中,高档消费品通常最初由个别学生拥有,最终演变成多数人都能享有的物品。以手机为例,大约在2005年,拥有一台诺基亚手机已算得上是一种不错的装备。然而,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了2009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广泛流行,大学生们对手机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能够上网的触控屏智能手机。

孙博于2009年踏入校园,踏入2010年,目睹周围的人纷纷更换智能手机,他内心也泛起涟漪,“我的手机仅能运行QQ,而看着同学们用智能手机浏览微博、畅游网页,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羡慕。”当时,智能手机的价格并不菲,至少得2000元以上。经过与家人多次恳求,孙博最终以2800元的价格购得一部HTC品牌的智能手机。那时,我们班级里仅有一位同学手持苹果手机,那是一部许多人连想象都未曾敢触及的奢侈品。

时间:2013-至今

高等教育阶段的昂贵物品:包括苹果品牌的三件组合产品(如iPad、Mac电脑),以及各种高端品牌包袋、鞋子等奢侈品,还有各类化妆品,以及海外旅行体验。

近年来,每逢大学新生报到之际,总会有媒体报道“新生入学需配备苹果三件套”的消息。对于家境优渥的大二学生邓畅来说,“苹果三件套”早已是囊中之物,“我在高三时期就已经拥有了iPad,只是进入大学后,我又购买了一台苹果电脑。”不仅如此,邓畅在去年的暑假期间,还与几位同学一同前往泰国游玩了四天,花费了近万元。

专家

体现自我价值并非依靠高消费

近年来,高校中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消费模式,引领了校园消费的潮流。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尝试新鲜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有不少同学陷入了盲目追求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高消费的误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王建平教授指出,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以95后为主,这与人们以往对大学生的印象相去甚远,导致很多人难以理解他们的行为。“这些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他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状态,这本身并无不妥。”王建平表示,然而,部分学生却对与学习、生活无关的高消费产生了盲目追求,他们误以为通过购买昂贵商品便能彰显个人价值,并期望借此获得群体的接纳与认同,这种做法显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王建平提出,我国高校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避免学生误以为仅通过拥有昂贵物品便能彰显个人价值。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