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发展才能行稳致远?摘要: 日前,伴随着一辆纯电动轿车驶下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不久前,随着一辆全电动车型从生产线缓缓驶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已累计超过了两千万辆。业界专家指出,这一成就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在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正步入一个以规模化、全球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所遭遇的机遇与困难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确保这一产业稳健发展,并实现长远目标?

上半年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

新能源汽车被视为全球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核心路径,同时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抉择。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4%和44.1%;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占新车总销量的28.3%。

辛国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将新能源汽车发展定位为国家战略,并连续制定了针对2020年和2035年的产业规划。国务院对此予以批复,确立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和推进机制。随后,各部门陆续推出了70多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也根据自身情况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行业企业加速创新,合力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辛国斌表示,我国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成功构建了一个结构完善、协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同时孕育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并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和秘书长付炳锋指出,在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已经累计达到了500万辆的里程碑;紧接着,到了2022年2月,这一数字又攀升至1000万辆;值得注意的是,从500万辆到第二个1000万辆的突破,仅仅用了1年零5个月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竞争力显著增强。根据数据,2022年,国内市场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的销售份额已上升至79.9%,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4个百分点。在今年的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达到了53.4万辆,这一数字同比增长了1.6倍。

欧阳明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在近十年里迅猛发展,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其产量和保有量均位居全球首位,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对外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亮点。

在“三电”技术领域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近年来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动力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已实现量产,达到了300瓦时/公斤,这一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新型电池成组技术以及高镍无钴电池技术也取得了突破并得到应用;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密度超过了4.8千瓦/公斤,其最高转速更是达到了16000转/分钟;此外,纯电动乘用车的百公里平均电耗也显著降低,降至了12.35千瓦时。

我国在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技术领域已逐步形成竞争优势。付炳锋指出,近期密集出台的激发消费潜力、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的政策,将有助于稳固市场预期,并促进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面临核心技术的短缺、以及支撑和保障能力尚需加强等问题。

构建涵盖汽车芯片、应用软件及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模式,是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李邵华副秘书长指出,主机厂、软件开发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各方需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并共享共性技术平台,以此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整体竞争力。

辛国斌强调,我国工信部将致力于推动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在新型电池、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展开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品牌的活力。同时,倡导企业树立起关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服务的观念,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进而通过提供卓越的服务来增强品牌的吸引力。

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仍面临对锂、镍、钴等关键原材料的进口依赖问题。此外,在快速扩张的道路上,还需对产能过剩和结构性问题保持警觉。因此,我们应立足长远,填补产业短板,确保行业秩序健康,促进产业稳健前行。

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今年端午节期间,王永涛一家驾车出行,途中于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车辆充电。然而,由于车位紧张、充电桩数量有限,他们不得不忍受漫长的排队等候。此外,充电功率不高,充电时间较长,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出行感受。王永涛,这位居住在北京市大兴区的新能源车主,如此表达了他的不满。

目前,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长途旅行方面的需求持续上升,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已经变成了为这些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关键场所。

王仲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指出截至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中具备充电条件的共有4289个,这一数字占服务区总数的约65%。然而,根据统计数据,高速公路上的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大约为1.8万台,这一比例仅占我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总量的0.8%。与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相对照,充电基础设施在总体数量上存在不足,密度偏低,且覆盖范围不够广泛,这些问题依然显得比较突出。

除了“公路充电困难”这一问题之外,用户还普遍抱怨“寻找充电桩不易”以及“进入住宅小区存在障碍”。

王耀,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秘书长,指出,在老旧小区中,由于停车位稀缺、电力容量有限等原因,私人充电桩的按需建设难以实现。部分小区还面临物业管理方不积极配合,不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等问题,使得居民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除此之外,公共充电桩的查找困难、充电桩故障率较高、充电车位被非法占用等问题也尤为显著。

从长远角度考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繁荣与发展,与高品质的充电设施体系密不可分。据欧阳明高透露,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已实现车辆与充电桩的比例为2.5比1。他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因此,迫切需要加速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近期,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对网络布局进行优化与完善;二是加速推进重点区域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高充电设施的运营服务水平;四是强化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五是增强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保障。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副秘书长欧鸿明确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将携手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加大指导与监督力度,旨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迅速实施并取得实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