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宫凯(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党委书记)
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在2025年的上半年,我国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总量均首次突破了15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率均达到了两位数,显示出汽车产业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不断涌现。在“双碳”目标和科技强国战略相融合的形势下,新能源汽车依托于产业升级和生态优化的双重动力,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布局。它不仅成为了孕育新型生产力的核心工具,而且肩负着将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战略重任。
国家领导人强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领域持续增加研发力度,创新成果接连出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此,一方面要保障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加强关键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采力度,提升供应链的优化管理水平,保障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借助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以此为基础,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企业及科研机构正增强对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系统、智能联网等核心领域的研发力度,借助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行驶里程及智能化程度,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获得更佳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环保管理应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流程与材料,同时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以及保障电池等核心部件的高效回收与重复使用,这些举措都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进步,与产业生态持续改善和提升密不可分。我国工业体系全球领先,囊括了41个工业门类、207个工业中门类、666个工业小门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已建立起一个涵盖原材料供应、电池制造、整车组装以及充换电设施建设等环节的完整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制造工厂中,每分钟可生产出两辆新车,这一生产效率正是产业链紧密协作、高效运作的体现。从单一的“制造工厂”向完整的“产业生态”转变,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产业布局,促使传统产业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步伐。同时,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也在重塑区域经济结构。长三角地区设立了汽车产业链要素对接平台,旨在全面促进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进而推动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的集群化与高质量提升;而成渝地区则依托陆海新通道的便利,着力打造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高效的物流支持。
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发布,有力地守护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长。近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的颁布,为社会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旧换新、购置补贴等举措,对汽车市场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24年,我国汽车市场旧车换新业务量突破680万辆,新能源车换购占比高达60%以上,超过660万辆的旧车被替换为新能源汽车或节能汽车。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逐步实现,众多地区亦纷纷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高额补贴政策,以此激励企业加速推进充电桩的安装;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以吸引新能源汽车企业入驻;对新能源汽车实施免限行措施,从而增强其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便捷性;此类举措诸多,均有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广泛推广。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拥有的先导优势,正逐渐转化为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变革的新动力,这将助力全球汽车行业实现绿色低碳的全面进步,展现中国的贡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持续加速发展,得益于市场规模迅猛扩张、核心技术的不断取得突破以及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稳步增强。这一进程将助力我国汽车强国梦想的实现,并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1日 02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