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许多人所料,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上半年中国车市的“期中考”成绩单中成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同时也成为了市场上备受关注的消费品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揭示,在2023年的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与销量分别达到了378.8万辆与374.7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4%与44.1%,这些数据对于我国汽车市场的持续改善和较高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关键的是,在下半年致力于激发消费活力的整体布局中,新能源汽车凭借其显著的增长势头,依托于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技术、通信设施等供应链的支持,以及对充换电站、售后服务市场、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显著推动作用,再次成为了各方寄予厚望的焦点。
为了进一步激发汽车市场活力,更有效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机构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文件,其中包含了改善汽车限购政策、强化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增强农村电网的承载能力、促进公共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的采购规模、以及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服务的多项举措。
实际上,鉴于我国众多的人口规模以及能源使用结构的转变,若从新能源汽车领域着手来推动汽车消费,不仅有助于激发大宗商品消费活力,刺激国内需求与对外出口,同时亦能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环保目标,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在2022年成功夺得中国乘用车市场以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双项桂冠之后,比亚迪在今年上半年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努力。
8月1日,比亚迪对外发布消息,指出7月份其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一定数量;在2023年1月至7月这段时间内,总销量已经攀升至151.78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8.8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在海外的销售业绩同样出色,7月份海外市场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总计达到了18169辆。
长江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品牌在新能源行业实现了逆袭,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占据了先机,有望在市场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夺得市场份额,同时通过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拓宽销售规模和业绩增长的空间。
数据显示,我国本土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已高达51.5%,在豪华车领域这一比例也达到了34.2%,但相较之下,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仅为4.2%。在新能源汽车的内销和出口领域,自主品牌依然扮演着推动增长的关键角色。
崔东树,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秘书长,指出我国自主品牌在把握时机上表现卓越,同时实施国内与海外市场同步推进的发展战略,且在新能源车辆及出口领域实现了显著的业绩增长。
他介绍道,头部自主品牌在转型升级方面表现出色,诸如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知名车企,通过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举措,显著增加了自身在市场上的份额。他指出,在6月份的乘用车销量排行榜上,前十名中自主品牌占据了四席。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以及太阳能电池三者共同推动了出口额的显著提升,合计增长率达到了61.6%,它们迅速崛起,成为支撑我国出口整体增长的新兴力量,被誉为“新三样”。
有观点指出,以服装、家电、家具等为核心的“传统三件套”逐渐演变为以新能源汽车为先锋的“新兴三件套”,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这一变化映照出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崭新走向,同时也为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在本年度的前六个月,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成功出口了整车总计214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5.7%。在这一出口总量中,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达到了53.4万辆,其同比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6倍。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的研究员盘和林认为,这些成绩单充分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成效显著。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不断提升的市场份额,比亚迪等领军企业已在全球产业链上拥有了话语权。他强调,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长,既要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扶持,同时自主品牌还需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相对健全,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占据了先机,诸如比亚迪等国内企业在该领域拥有了核心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我国一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对充电桩和换电站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这有助于增强用户的消费满意度。独立汽车评论员白德指出,汽车行业电动化进程即将迈入下半阶段,鉴于我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各企业亟需展现出更卓越的技术创新实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本土化研发队伍搭台,外资品牌电动化转型渐入佳境
相较于去年,我国汽车行业呈现回暖态势,尽管如此,仍面临诸多挑战,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指出,2023年下半年,伴随着汽车消费市场和消费者信心的逐步回升,宝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纯电动汽车,同时,他对持续推动业务增长保持坚定信心。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3年的上半年,宝马集团在我国市场的整体销售业绩呈现上升态势,其纯电动车型销量更是实现了显著增长,增幅接近三倍。特别是BMW iX3和全新BMW i3两款车型,上半年的销量成绩尤为出色,双双突破了2.1万辆的大关。
高乐向记者透露,电动化战略为宝马全年的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宝马即将在沈阳投产其第三款国产纯电动车——创新纯电动BMW iX1,这款车型将首度搭载第9代(BMW)操作系统。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宝马中国的数字化研发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深度参与了开发,并且有高达70%的功能是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的。
据他透露,宝马公司正在对中国研发体系实施战略性的提升,确保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能够更加迅速、精准地被纳入宝马未来的研发规划中。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对智能化技术的要求日益提升,这促使众多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加大了对本土研发的投入力度。
今年5月访华期间,玛丽·博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承诺,将与我国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发展。近期,她再次强调,通用汽车将集中资源,专注于电动车、自动驾驶和软件等至关重要的增长领域,以助力公司未来业务的拓展。
2023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揭示,通用汽车在我国市场的零售销售额突破52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第二季度达到了11.5万辆,这一成绩刷新了历史同期记录。按照既定计划,通用汽车将借助电气化和智能化技术平台的规模优势,在今年内向中国市场投放超过20款全新或改款车型,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上汽通用汽车于8月1日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份新能源汽车的交付量达到了10017辆,这一数字标志着单月销量首次越过了1万辆的门槛,同比增长率高达138%,环比增长率则为33.5%。
业界专家指出,以往合资企业在研发新车时需兼顾全球各地多样化的需求,通常是将全球车型引入中国市场。然而,如今在电动化、智能化等前沿领域,中国市场呈现出独特且具有远见的需求特点,因此合资企业需对产品导入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中国市场的步伐。
崔东树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众多合资企业已在中国市场增加了研发资金的投入。展望未来,依托我国健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些合资企业有望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破解盈利痛点,车企争相打造品牌“护城河”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国产品牌的国际化进程以及外资品牌的本土化调整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如何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中构建起坚实的品牌防线,依旧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键环节,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已成为众多汽车制造商竞相拓展的核心领域。
宝马中国的相关人士透露,截至目前,BMW的公共充电网络已在全国范围内接入超54万个充电桩,服务范围遍及320余座城市。在2023年上半年,通过My BMW App进行的公共充电订单量同比大幅上升,增幅达到了138%。展望未来,宝马计划继续拓展其充电网络的布局。
蔚来公司作为换电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于7月31日对外公布,其已成功设立了1638座换电站,其中包括位于高速公路上的449座换电站。在近期举行的NIO Power Day 2023活动上,蔚来推出了“每日电池灵活升级服务”、全新的换电费用标准,以及V2G充电桩等一系列创新服务、技术和产品。
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尚无饱和迹象,作为一门充满希望的产业,我们应当齐心协力,致力于改善每一位电动汽车用户在充电和更换电池过程中的感受。在蔚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力洪眼中,唯有确保用户享受到优质的服务,电动汽车的进步才能更加顺利。
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至2022年底已达226辆,众多家庭尚未购置爱车,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汽车企业数量居首,众多品牌却只能通过降价来增加销量,即便是在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也需咬紧牙关继续坚持下去。
某汽车专业网站的高级管理人员曾对记者感叹:“仅与我们建立合作的品牌就超过了百个,放眼全球,又有哪个行业能够聚集如此众多的品牌共同角逐?”
白德强调,那些产品优质、技术过硬、规模宏大、生产效率高的行业领军企业,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持续成长。他认为,我国自主品牌应充分利用在新能源领域的既有优势,摒弃“坐享其成”的幻想,以盈利为关键目标,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创新。
根据计算,在今年8月份,比亚迪将实现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量产,从而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业内人士纷纷热议的一组数据对比是这样的:从第一辆新能源汽车问世到累计达到一百万辆,耗时长达13年;而随后从一百万辆增长到两百万辆,仅需一年时间;再从两百万辆增至三百万辆,更是仅需半年。回顾过去,比亚迪不断刷新着“加速度”的记录,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2023年“消费提振年”的下半程已然拉开序幕。在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春风拂面之际,加之全球绿色出行领域变革步伐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无疑继续充当着消费增长的领头羊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战场。(许亚杰记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