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产销量再攀历史巅峰,并在国际市场占有量不断上升。自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覆盖率均稳步增长,正逐步从“受政策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为“由市场引领的支柱型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步上升,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强大动力。今年伊始,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推出了“百县千站万桩”项目,并规定新建的充电设施的使用率必须达到99%以上。各地陆续推出具有特色的扶持措施,上海为共享充电桩提供30%的补贴,对换电站的最高补贴可达40%;北京则推动光储充一体化、V2G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并对全天候运营的站点实施电价优惠,这些政策优惠加速了终端市场的普及。在技术领域,进步同样显著,“充电仅需5分钟,续航可达百公里”已不再仅仅是宣传标语。国家颁布了技术规范和安全准则,行业领军企业推出了兆瓦级别的快速充电方案,使得充电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换电服务模式正迈向标准化进程,电池型号实现统一,网络速度加快,容量扩大,“换电速度超越加油”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遭遇了一系列阶段性难题。首先,市场秩序亟待重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1.8万元,降价比例高达9.2%。此外,一些车型在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缩短了电池的质保期限,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影响了品牌的声誉。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结构性的不均衡问题。车桩比例虽接近一比一,然而一线城市的充电桩已趋于饱和,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却不足两成,老旧小区私人充电桩的安装率也仅有大约三成五。此外,技术更新迭代的潜在风险和性能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目前主流的液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充电效率和低温适应性等方面已接近技术极限,续航里程的担忧依然存在。加速实现前沿技术的突破,同时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这已经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途径。
企业竞争应回归技术核心,从而激发其主动追求创新。在今年的7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应从单纯的价格和规模竞争转向技术和质量的竞争,相关部门将致力于研究并建立行业秩序的监测体系,以促进公平竞争和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面向未来,企业应当集中精力在价值竞争中发力,同时摒弃无谓的价格竞争。宁德时代推出了“电池银行”这一服务,此举旨在通过电池租赁的方式减少消费者购车时的经济负担;比亚迪与蔚来携手发布了《充电协议互认标准》,目标是在年内实现全国范围内50%的充电桩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大幅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蔚来、小鹏等品牌已经在多个城市向公众开放了城市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改善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促进充电网络向县域地区深入发展。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向基层拓展,县域范围内充电网络的建设普遍面临诸如土地权属问题复杂、配电网络容量有限、用户分布较为分散、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等多重实际问题。“强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被列为支持能源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之一。需将充电站建设纳入县域的交通、能源及国土空间规划中统一规划,同步推动配电网的升级改造,倡导推广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及移动充电等多样化模式,提高低密度区域的充电服务效能,同时,通过财政利息补贴、电费优惠、风险共担机制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向县域下沉投资,助力构建“可建设、易使用、能持续”的县域充电新体系。
攻克关键技术的难题,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飞跃。基于其高能量存储能力和内在的安全性,固态电池已被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扶持对象,迫切需要在基础研究、标准制定以及示范应用等多个层面建立协同推进的机制。同时,应当加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适应性,促进系统集成度的提高、能源效率的优化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智能驾驶技术正处于快速落地阶段,需不断完善道路测试及准入规定,促进高级辅助驾驶与智能底盘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汽车整体智能化程度,全面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体系。(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田磊、徐小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