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买新能源车的人都在纠结。
续航焦虑、充电速度慢、电池安全三大痛点卡得人进退两难。
近期,有关纯电动汽车车主在高速服务区等待充电长达四小时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混合动力车主在论坛上纷纷吐槽,抱怨自己的“发动机”成了摆设。
宁德时代刚刚宣布了明年将开始固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而上汽集团却迅速将半固态电池技术应用于8月份的新款车型,国家规定的禁止电池自燃的新规定仍被锁定在2026年7月这一截止日期——如今购买车辆,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冤大头。
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比想象中更狠。
与目前锂离子电池400Wh/kg的理论最高值相较,宁德时代在实验室中的测试成果已触及了500Wh/kg的新高度。
欣旺达推出的半固态电池方案,将电解液含量降至5%以下,其充电速度比目前技术提升了三倍以上。
借鉴手机行业由镍氢电池过渡至锂电池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电池技术的更新换代往往预示着价格的显著下降。
特斯拉在过往十年中凭借2170型电池将成本降至每千瓦时100美元,而此次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步伐有望在三年内完成。
汽车制造商争相签署军令状的场景,简直和2018年燃油车清理库存时的狂热如出一辙。
插混车型的玩法彻底变了。
传统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续航能力被揭露,而吉利最新亮相的车型则搭载了容量高达72度的电池组,纯电动续航里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90公里。
这样的电量完全能满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居民95%的日常上下班用电需求,即便是周末前往崇明岛或雁栖湖游玩,也无需启动发动机。
小鹏的6C快充技术令人震惊,在其发布的实际测试视频中,电池在70度环境下仅需20分钟便充至80%的电量,其充电速度甚至超越了部分纯电动车型。
这种“平时以电车模式运行,紧急时刻转为燃油驱动”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满足了用户对于“一箭双雕”的愿望。
电池安全新规直接把车企架在火上烤。
国标GB/T 31485目前规定,电池系统在经历热失控后需在5分钟内避免起火,而新规定则明确要求电池系统必须做到永久不发生起火现象。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针刺实验中表现出色,一度令业界为之惊叹;如今,这一实验已成为众多车企必须通过的入门关卡。
更为严厉的是,连带责任条款规定,一旦电池出现问题,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必须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借鉴光伏产业十年前实行的强制实施25年质保期的政策成效,这一举措有望至少将行业整体良率提高30个百分点。
最近威马自燃车主的维权胜诉案例,已经预示了政策风向。
现在冲进4S店交定金,大概率会错过技术红利爆发期。
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价格走势,借鉴光伏组件在过去十年中成本降低90%的经验,预计到2026年,其成本将有望减少至原来的六成。
电池技术路线还没定型,钠离子电池、凝聚态电池都在虎视眈眈。
雷军敢于对2024年小米汽车上市进行赌注,岂不是看准了技术更新换代的间歇期?
等车企把今年库存清完,明年的新车不是加量就是降价。
观察特斯拉在短短三个月内连续三次调低价格的行为,便能察觉这个市场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仍有进一步压缩空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