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2日报道,记者郭宇靖、高亢采访得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在规模上不断壮大,政策支持也在稳步前行。不久前,在首都举办的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透露,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达到了79.4万辆,销量为77.7万辆,这一产量在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高达2.7%,并且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稳步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层面、企业综合实力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进步。苗圩在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新动态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乘用车中的主流车型续航里程已超过300公里,与全球领先水平保持一致。同时,领先企业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实现了大幅提升,且价格持续走低。
在此期间,企业实力显著提升。众多核心整车制造企业均已构建起健全的新能源汽车正向研发体系,新能源整车及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比例超过8%,这一比例超越了全球行业平均水平。
我国在配套环境方面,充电网络的建设工作正持续有序地进行。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以及高速公路等关键区域,充电桩的普及率显著提高。到2017年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21.4万个,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1%,使得我国在全球的充电桩保有量上位居第一。
不仅如此,我国互联网造车领域呈现出极为旺盛的活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理事长陈清泰指出,这构成了我国与欧美汽车强国不同的独特之处和显著优势,为汽车产业注入了全新的元素,引入了创新的理念、技术以及商业模式,并精准地把握了电动化、互联网智能化汽车以及未来出行的发展趋势。目前,这些企业的产品已经纷纷进入市场。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迅猛增长,然而,诸如充电设施短缺、政策框架尚需优化、关键技术研发有待突破等问题,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现象正逐渐显现出来。
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弥补充电设施建设的不足。苗圩指出,我国目前车辆与充电桩的比例仅为3.5:1,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不断攀升,充电设施在结构性供应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且整体规模仍有待扩大。
一方面,充电桩的总量明显不足;据数据显示,我国计划到2020年新建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约为50万个,这一数字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并不相称。另一方面,充电设施的分布也缺乏合理性。苗圩指出,目前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仅有不到15%,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尚未确立,同时运营企业面临盈利难题,消费者则面临充电费用过高的双重困境。
萧霞,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指出充电桩的利用率不高不仅造成了大量设备的闲置,而且由于汽车种类繁多,充电功率各异,许多固定功率的充电设施难以满足车主们多样化的充电需求,导致“充电设备先行”的策略陷入了僵局。因此,她提出应从技术创新的层面出发,全面提升充电桩的规划水平。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除了充电桩之外,同样亟需实现突破。比如,动力电池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尚显不足,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持续扩大,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也尚未健全。苗圩指出,在整车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纯电驱动平台,多数尚未被纳入企业的研发规划之中,而现有的平台大多是基于原有燃油车平台进行改造的。
钟志华院士,同济大学的校长,指出企业若继续使用燃油车平台,将无法充分展现其节能潜力。他强调,未来应通过平台化、模块化、系列化以及轻量化等手段来应对这一问题,同时将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以及新装备融入其中。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促使我国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重要途径。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议中强调,将不断优化政策创新,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在财政税收领域,将明确实施延长购车税收减免政策,而到2020年,对电动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将坚决逐步退出。
万钢强调,未来将不断增宽电动汽车销售配额的规模,促进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开拓共享汽车的新领域,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措施,以营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市场氛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