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报道,在本届链博会的“6链1展区”里,智能汽车链板块每年都备受瞩目。
7月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表明,在今年的前六个月里,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5%和11.4%。这标志着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上半年首次双双突破了1500万辆大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同样十分抢眼,其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率达到了41.4%和40.3%。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生产量已连续十年稳居全球首位,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和联网化程度也在不断进步。
一辆新能源汽车由哪些部分组成?
那么,一辆新能源汽车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可以将其分解为三个主要模块:首先,动力系统是核心,包括电机、电池和电控,它们相当于车辆的“心脏”,是驱动力的主要来源;接着,车身、底盘、悬架和轮胎共同构成了车辆的“骨骼和四肢”,承担着支撑重量和确保行驶稳定性的重任;最后,智能座舱和电子系统,如座椅、屏幕和传感器等,它们如同“神经和皮肤”,对驾驶和乘坐的体验以及智能化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诞生之旅
因此,如何迅速汇集这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将其组装成一辆完整的汽车?答案深藏于一条运作高效、分秒必争的“超级产业链”之中。在长三角地区,借助产业集群的协同进步,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能在短短4小时内完成所有配套零部件的供应,从而构建了一个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供应圈”。随后,我们将前往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座整车制造厂,实地观察一辆新能源汽车从生产到完成的四小时全过程。
踏入江苏常州的现代化整车制造企业,眼前立刻显现出一片“链上”忙碌的景象。在该工厂,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有高达30%的核心部件——包括动力系统和车身结构——均源自常州本地。常州市拥有超过500家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中关键的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数量超过80家,产业链的完整性达到了97%的高水平;在整车厂周边20公里的范围内,座椅、车灯、轮胎、内饰件等配套产品都能迅速响应,仅需1小时即可送达仓库,准备安装,“链”上的物流效率极高,争分夺秒。
在江苏全域范围内,产业链的活力显著增强。半数相关资源皆在触手可及之列,无论是无锡的汽车级芯片还是苏州的高强度钢材,仅需120至180公里的行程,便能在两小时内实现各类产品的精准配送,直接送达生产线。
当视线聚焦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命脉”彰显出其强大的能量。在这里,新能源车辆所需的80%的配套资源能够高效集中。无论是宁德出产的电池原料,还是上海生产的智能显示屏,仅需4小时即可实现跨城调配。产业链上的信息流和物流高速运转,有效消除了时空限制。
一颗颗“心脏”落下,一副副“骨架”拼接,进而一条条“神经”交织——常州、江苏、长三角这三个紧密相连的产业圈层,宛如一部庞大的精密时钟,在“链上繁忙”的交响乐中高效运作。
正是这种紧密相连、分秒必争的配合,使得成千上万的零部件在短短4小时内迅速汇集,实现了精彩的蜕变,从而诞生了一辆全新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