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五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由于未能及时且全面地提供给当地独立的维修服务商诊断、软件和技术资料,被澳大利亚的监管单位指控有垄断售后维修业务的嫌疑,因此被勒令缴纳1000万澳元的罚款,折合约4700万元人民币。这一事件提醒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依法经营的重要性,并且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于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问题的关注。
在中国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车辆维修保养方面的情况相当严峻,社会各界对于新能源车企是否在垄断相关业务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并且持续引发讨论。
传统燃油车方面,任何一家单独的维修机构或任何一位维修人员都能对车辆进行修理,车主可以自行决定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样处理自己的车子。而新能源汽车的持有者,在需要修理车辆时,却只能通过汽车制造企业授权或指定的途径,并且还得忍受长时间排队等候和费用高昂等一连串的麻烦。
这种状况是怎样出现的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新能源车的后续服务领域尚不完善,修理站点稀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当前可用的修理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车辆数量。许多单独的修理公司缺少必要的检测工具,难以有效介入。
新能源车企认为,修理新能源汽车存在显著的安全风险,这构成了他们全面掌控维修工作的根本理由。2024年岁末,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引起了社会高度注意,该案涉及两名上海汽车修理技师,他们对某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电池管理系统进行了维修,相关车企随即将其举报,最终这两名技师被定罪,所犯之罪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依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案件所作的说明,保障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安全,是判决时参考的关键因素。
电动车电池的稳固性是公众高度关切的议题,非正规修理或许会带来隐患。但这是否代表,电动车辆必须由制造商负责维护?这种观点值得探讨。在中华地区,自主维修机构为特斯拉车辆提供服务,通常不会遭遇举报、受罚等重大影响。为何特斯拉未显现出弊端?
这种做法容易让人怀疑新能源车控制车辆维修是借口安全,实际上是为了垄断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清楚说明,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不能利用其地位排除或限制竞争。《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也强调,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允许封锁或垄断汽车维修市场。
新式动力汽车与常规汽油车不同,其进步过程中涌现出多种革新路径,比如贯穿购买前后整个环节的“一体化运作”方式。现阶段新能源车自成体系的直销网络和维修服务机制,就是“一体化运作”在维修领域的拓展。过去由销售商承担的车辆维修、二手车等事务,现在都由汽车制造商自行管理。汽车制造商竭力掌控维修保养领域,其根本目的是获取超额收益,这背后有深刻的经济动因。如今汽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单纯销售车辆已无利可图,而维修保养业务则是难以被他人染指的丰厚利润来源。
然而,高昂且缺乏自主选择权的维修服务、持续攀升的保险开销、价格秩序失灵的二手车辆交易、亟待标准化的动力电池处理,这些潜藏在新能源汽车兴旺景象背后的服务问题,已经变成制约其健康前行的主要障碍。倘若少数汽车制造商垄断维修保养业务,数以千万计的汽车修理店铺可能会消亡;如果只追求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长,而忽略售后市场的开拓与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国内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方面存在不足,应通过法律制度层面加以明确界定。同时,监管机构、汽车制造商、行业协会等各方需协同努力,促使新能源车企向独立维修单位提供技术资料与系统对接,从而构建公平且健康竞争的市场格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十余年里高速发展,始终在进步中识别并处理各类挑战。现在,拆掉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围墙,已经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