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新能源汽车变革浪潮来袭,中国品牌未来可期

新能源汽车变革浪潮来袭,中国品牌未来可期摘要: 7月3日,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这一成绩的车企……新能源的加速变革,正推动中国汽车从追赶走向超越。...

7月3日,中国完成了第2000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出厂,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目标的企业,新能源的快速进步,正在促使中国汽车从模仿阶段迈向领先水平。

比亚迪第500万辆纯电动汽车顺利生产完成,这是比亚迪值得纪念的荣耀时刻,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值得骄傲的荣耀时刻,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相关会议上表达了自己的感想,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在纯电动汽车行业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中,中国汽车品牌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数据_新能源汽车_中国新能源汽车下线数量

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

比亚迪第500万辆纯电动汽车顺利交付,这充分展示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强大能力,以及其卓越的技术水平,同时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高速发展,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机械工业联合会一月份公布的资料表明,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的典型,2022年它的生产量与销售量分别达到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提升了96.9%和93.4%,产量和销量再次创下历史记录,并且连续八年稳居世界首位。全年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将近67.9万辆,同比增加了1.2倍。

8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相关统计,7月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10.1万辆,较上月提升29.5%,较去年同期增长87%。具体来看,纯电动汽车出口量为9.2万辆,环比增加37.3%,同比增长90.9%;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口0.9万辆,环比减少18.2%,同比增长54.9%。今年前七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累计63.6万辆,同比增幅为1.5倍。

今年,新能源汽车已位列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已经销往欧洲等汽车工业较为成熟的市场,这主要得益于产品性能的显著增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近期指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外观造型、产业链建设等层面都形成了优越的基础,凭借产品实力的提升,有力促进了对外销售的增加。

根据掌握的信息,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达成数量扩张的同时,更实现了品质的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出口车辆档次提高、销售区域多样化以及生产配套体系完善这三种趋势。

乘联会的研究记录,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输出单价在2018年仅为0.3万美元每台,到2022年已攀升至2.2万美元每台。不仅售价得到提高,像比亚迪、蔚来这样的许多国内品牌,也在探索以自家中高端车辆作为开拓新区域的先锋产品。比亚迪的首部销往挪威的汽车是王朝系列中的顶级车型BYD TANG,其定价为61.99万挪威克朗,折合人民币大约是40.58万元。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正经历转变,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而是逐步向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扩展,形成多点并进的局面。比亚迪公司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从2021年开始实施乘用车出口计划,如今其新能源汽车已销往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54个国家,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业务范围持续扩大。

新能源汽车整体销往海外的速度加快,促使动力电池等关键部件的出口量也大幅提升,2022年,全国动力电池出口总金额达到3426.5亿元,同比增加了86.7%。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走向国际市场,众多配套厂商也选择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例如2022年9月,比亚迪透露将在泰国打造一个年产15万辆的电动汽车制造工厂。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另辟蹊径,是为了绕开国外汽车企业的专利壁垒和技术限制,如今已经成功实现领先,摆脱了以往在燃油车市场依赖引进技术的局面。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张翔指出,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早已形成显著的技术领先地位,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当前,国内新能源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在全球上具备领先性,国内新能源车品牌正借助技术许可、技术转移、技术参股等途径实施技术输出。今后关键的增长路径需要向海外拓展,进行直接投资,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也将迎来迅猛的发展时期。

“出海”挑战不容忽视

中国汽车产业在海外打拼二十余载,已形成覆盖技术、品牌及资本等环节的完整产业体系,堪称“中国制造”走向国际的新标杆。凭借自身核心技术及配套产业链的强大实力,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并引领行业发展,致力于铸就备受推崇的全球知名品牌,这构成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不过,这条发展道路充满挑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拓展海外市场渠道、积累国际运营经验方面,与丰田、大众等传统汽车行业巨头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张翔指出,在欧美日韩等主要国际市场上,中国汽车品牌的知名度与对手相比仍有较大距离。例如特斯拉超过半数销量来自海外市场,而比亚迪超过九成的销量则集中在本土市场。其他国家的著名汽车制造商也在电动汽车行业努力追赶,这些国家正积极支持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推广,而中国的相关补贴正在减少。跨国汽车公司在资本、声誉、制造能力及市场销售体系等方面依然拥有显著长处,国内汽车品牌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持续提升竞争力才能维持领先,否则或许在三五年内就会面临被国际对手赶超的风险。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显示,我们忧虑部分国家强行推动供应链分离,这种违背全球化趋势的举措,会对我国品牌拓展海外市场造成阻碍。同时,中国汽车产品外销还遭遇多项市场壁垒,以及征收额外关税等不利因素。

比亚迪的海外拓展行动起步较早,为后续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扎实根基。该公司认为,在海外市场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题在于“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市场状况、消费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显著区别。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得益于众多中国品牌的齐心协力;中国若想真正成为汽车领域的强国,则更加需要所有中国品牌同心协力,共同进步,一起奋斗。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王传福推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有望突破六成,国产车企的占有率将超过七成;此外,随着国产车企的联合发力,中国汽车领域也将出现一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品牌。

目前,全球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出自中国,中国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占全球百分之七十,全球百分之六十三以上的动力电池由中国提供。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今能获得这般成就,得益于整个产业所有汽车制造商的齐心协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体量持续扩大,同时,自主品牌致力于建设世界级汽车企业正逐渐成为产业界的普遍认知,这是王传福所表示的。

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其发布的影片《同心协力,方显中国汽车风采》梳理了本国汽车产业七十载的演进足迹,对同行的付出与成就表示了敬意。“同心协力”,并非意味着放任竞争。有序、健康的市场角逐,许多行业专家认为有助于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增强中国车商的市场地位。伙伴关系需要协作,彼此借鉴优点,齐心协力,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进步,尽到应尽的责任。

目前世界经济状况下,专家们普遍认为,国内汽车公司必须维护自身优势,也要和其它公司联手,一起面对市场难题。唯有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才能促成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进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