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万连山
信息依据 | 勾股数据平台(www.gogudata.com)
老马立即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法律文书,针对OpenAI的负责人山姆·奥特曼和总裁格雷格·布洛克曼,正式提起了诉讼。
这起诉讼文书总共有46页,长达1.4万字,篇幅相当可观,描述了一段令人痛心的事件:埃隆马斯克这位东郭先生,碰到了伪装成绵羊的奥特曼,导致几千万美元打了水漂,同时人类面临的困境也愈发严峻。
真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怎一个惨字了得。
所有人都乐呵呵地看大戏。
马斯克以前就反复指责OpenAI偏离了既定目标,遗忘了本来的宗旨,……现在这些指责都明确地记录在了诉讼文件中。
老马强烈指责OpenAI,声称其扭曲了机构的宗旨,变成了微软牟利的工具。
依照先前约定,他提出:OpenAI需将自身程序公之于众,而非为谋取私利而将其隐匿。
有些老实人可能纳闷:啊?这也能告?这不是正常的商业手段?
当然能!马斯克:不服?放马过来。
很多人认为,这其实是马斯克借助 OpenAI 的声势,来宣传他创办的智能企业。
肯定有一部分这方面因素。
但更深层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
这起案件,将成为AI时代格局重塑的标志。
01
马斯克一败再败
在GPT引发这股人工智能热潮之前,人们普遍认为,DeepMind才是未来科技领域的关键角色。
通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系由其奠基者德米斯·哈撒比斯所创,这一概念同样出自他本人之手。
哈撒比斯是位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他深受图灵思想启发,决心研发一种由计算机驱动的神经网络,旨在达成人工智能的普遍化目标。
简而言之,即打造一台能像人类一样自主思考的机器。
这么牛?那我马某人必助你一臂之力。
圆梦专家马斯克,不仅个人出资500万美元,还向谷歌的拉里·佩奇极力推荐,称DeepMind技术非常出色,值得尝试。
但是,他找错了人。
对于AI,马斯克和佩奇的看法,截然相反。
马斯克觉得,要是没有设置屏障控制,人工智能最终会替代整个地球人种,我们这些生物将变得毫无价值,如同卑微的尘土和废弃物,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佩奇毫不在意,就算人工智能的才智超越人类,也无妨,不必紧张,这只是生命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
马斯克:老弟你不对劲,人都没了我们发展AI干毛?
佩奇:兄弟你观念太局限了,万一思想能够被设备承载,就算身体消逝了又怎样?
马斯克:@#¥%……&*
他指责我持有“物种歧视”的立场,我反驳他是个“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双方互相攻击,争执非常激烈。
在讨论进行中,当事人却已决定下来,2013年,谷歌完成了对DeepMind的收购。
马斯克竭尽全力想要阻止这笔交易,然而最终没能挽回局面,他只好不情愿地表示:
谷歌完全不顾人工智能的风险隐患,也完全没有打算约束人工智能的行动界限。
对AI发展的第一次路径之争,马斯克完败。
岁月更迭至2015年,于帕洛阿尔托举办的一场宴会中,马斯克同山姆·奥特曼探讨了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
由大公司控制的少量AI系统更安全,还是大量独立系统更安全?
两人一致认为,后者更好。
为什么?逻辑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提高容错率。
只要存在众多AI彼此抗衡,即便少数AI出现异变,形成自主意识摆脱束缚,其余众多独立系统便会合力将其消灭。
这是马斯克认为AI最稳妥的前进路线:人类利用AI的最佳屏障,在于让数量最多的人掌握AI技术。
奥特曼:老哥高义。
马斯克:小兄弟你也不错,走一个。
彼此谈得非常融洽,他们决定共同发起一个公益性质的智能机器学习探索机构,将其定名为OpenAI。
顾名思义,就是开放、开源AI。
终极目的,是构建一个仿照Linux的智能平台,这个平台不归任何公司或个人支配。
换言之,OpenAI的成立目的,是为了制约那些企图形成独占地位的行业巨头,比如谷歌。
二零一六年至二零二零年期间,马斯克总计向OpenAI提供了四千四百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
为团队在旧金山置办了首个工作场所,又凭借自身关系网吸引能人,并且从谷歌那里招募来了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
马斯克说,若不是自己的投入,OpenAI永远都不会起步。
但很可惜,历史再度重演。
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不断加深,随后他建立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企业及科研计划。
业内知名企业Neuralink,专注于脑机接口技术,旗下产品为人形机器人Optimus,研发了模拟人类大脑功能的超级计算机Dojo,近期推出了聊天机器人X.AI等创新项目
马斯克很早就打算将所有公司及项目整合为一个整体,以便迅速实现AGI的目标。
包括OpenAI。
他感觉OpenAI与谷歌相比存在差距,主张双方进行合作,我负责提供资金支持,你负责投入劳动,或许能够通过合力实现突破性进展。
但是早在2017年,奥特曼就创建了一个用于募集股份资本的盈利性机构。
OpenAI实际上成了一家初创企业,而不是单纯的研究团队。
我们欢迎你的投资,不过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获利,不能以迎合马斯克的那些古怪构想为首要考虑。
既然如此,马斯克只能自己重新打造一支人工智能团队。
二零一八年,马斯克招募了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专家安德烈·卡帕斯,这位学者随后负责了特斯拉的人工智能研发工作。
双方彻底决裂。
之后的故事,所有人都知道了。
2018年至2019年期间,GPT-2与GPT-3先后问世。2020年,微软正式成为OpenAI的主要出资方。
合作的基础只有一个条件:OpenAI只允许微软使用其先前拥有的技术。
怎样才叫AGI?OpenAI自己说了算。
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通用型智能体的发展路程还非常漫长,其能否实现更是充满不确定性。
所以各方相安无事。
直到GPT-4的出现。
02
开源与闭源,Android与ios
背靠微软后,OpenAI不再open,变得越来越封闭。
在GPT-3.5那个阶段,OpenAI依然保留着几分本真,免费向外界公布了大型模型的构造、设备、训练方式等细节。
自GPT-4问世以来,情况发生了显著转变。用户若想使用该服务,必须支付费用。相关数据资料也仅由微软独家掌握。不仅如此,微软还被允许进入OpenAI的董事会,并拥有席位。
OpenAI的核心属性是技术驱动,微软则完全以商业利益为出发点,这两者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会有矛盾。
这便是数月前OpenAI内部纷争的起因,也是眼下马斯克与其产生矛盾的关键所在:
OpenAI如今已实质上沦为微软旗下的一家独家运营的科技企业。在新的管理层掌控下,它不仅从事研究工作,更在实质上推进通用人工智能的构建,其最终目的并非促进人类福祉,而是为了微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
言外之意就是说:OpenAI已经沦为微软的“赚钱工具”。
你搞闭源,就是单纯为了赚钱,就是扇我老马耳光。
曾经说好的梦想,都是骗人的是吧。
逻辑再简单不过了。
比如,Linux在技术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不过它出现得较晚,其商业层面的价值远远比不上Windows。
比如,安卓系统发布时间比苹果系统晚一些,虽然安卓系统现在拥有大部分市场比例,但是其盈利能力却远远不如苹果系统。
以往的实践表明:开放源代码的体系虽然有很多优势,然而封闭源代码的系统却更为有利可图。
AI是一样的道理。
GPT-4目前仍然非常突出,而且还有尚未完成训练的GPT-5。
但后来者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既然领先地位无法更改,那就借鉴过去安卓的做法,开发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吧。
开放意味着模型的全部代码、所有用于训练模型权重和参数都可以被公众获取、使用、更改,并且能够进行传播。
通俗地讲,就是要吸引全球程序员为自身效力,借此来对抗现存的私有体系。
目前在这条道上最成功的,无疑是Meta。
开源大模型Llama2面世后迅速走红,在Hugging Face平台上,基于Llama的模型下载量已突破三千万次,开源AI领域还涌现出七千多个Llama派生模型。
OpenAI不是牛吗?我玩不过你,钱也没微软多。
那我直接退而求其次,你当ios、我当安卓,你吃肉、我喝汤。
开源虽然赚得没闭源多,但也不少啊。
思考硬件销售和生态伙伴安卓为谷歌带来了多少收益?广告收益、应用商店收入、服务与应用销售等等,只要控制着整个生态的基础,总能轻松获利。
完全不亏的。
照这样看来,OpenAI并不是没有对手。
Meta的Llama和谷歌的Gemma,都可以采用开放模式,如同过去的安卓系统,在移动设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包括马斯克自己,也未必不是这个想法。
只要稍加观察,就能察觉到马斯克对OpenAI的言语看法一直在不断转变。
先前,马斯克曾请求OpenAI终止GPT的培育工作,如今情形已不同,他仅要求对方公布源代码。
或许他本意并非如此,不过是希望微软能稍作停留,让自己获得一些迎头赶上的机会。
众多全球企业企图分享利益者,之所以在舆论中心猛烈抨击OpenAI,极有可能怀有相似心态,并非真正忧虑人类前景。
与其犹豫是否要促使人工智能不断进步,不如努力构建更精准、更安全、更易于理解、更公开透明、更稳定可靠、始终如一且值得依赖的治理机制。
我们难免会创造出超越自身的事物,不过需要找到控制它的方法。
什么才是最佳手段?
03
尾声
虽然在这波AI浪潮中,马斯克看似一败再败。
但如今的格局,似乎正在朝他最初的预想那样发展。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事实就是这样。
先前提及过,马斯克主张避免人工智能出现意外状况的最好方法在于:维持足够多的竞争。
只要市场中有众多AI相互竞争并彼此牵制,那么少数AI一旦出现偏差,众多独立的系统便会联合起来将其消灭。
OpenAI不开源?没事。
只要有资金、市场、需求在后面推动,一切限制都没有意义。
这几家公司财力雄厚,包括谷歌、Meta和苹果,它们在开源技术方面必定会展开激烈竞争,最终会与GPT-4产生竞争关系,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开源?那更好。
大模型市场参与难度持续减小,全球范围内众多中小企业得以加入,AI环境日益兴盛,但构成链条的各环节也将变得更为交错,各方力量相互牵制。
制衡好啊,这样才安全。
但是,以上未来的前提,是先发者领先的幅度,不能过大。
这就是这次诉讼案的另一个关键点:GPT,到底是不是AGI。
通用人工智能,当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一种能够达到人类智慧高度的智能体。
GPT-4肯定是没达到这个水准的。
不过OpenAI不再公开信息,外界完全不清楚,最新的GPT模型达到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是否已经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界限。
OpenAI现在既没有承认GPT-4属于通用人工智能,也没有提供其他任何解释说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