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问界M7新款曝光!外观巨变,一年磨两剑如何突出重围?

问界M7新款曝光!外观巨变,一年磨两剑如何突出重围?摘要: 新车迭代速度加快,部分车型开始出现了...

问界M7作为业界备受瞩目的明星车型,肩负起推动品牌销量增长的重任。目前观察销量数据,M7的销量与价格更高的问界M9相差无几,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问界M7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增多。在此背景下,问界M7的改款步伐也在加快,难道它也要效仿“一年两剑”的策略了吗?

可以肯定的是,中期改款的问界M7推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与鸿蒙智行联盟旗下的家族式设计风格相契合。至于尚未实现统一设计的车型,可能就只剩下问界M5了。

外观设计专利图中可见,新一代问界M7不再沿用现款车型的窄嘴式前脸设计,转而采用了与问界M9、智界S7等鸿蒙智行车相同的正面造型,此举进一步突显了鸿蒙智行车型的特点,然而,它似乎并未装备与M9相同的像素灯组。

通过观察 @ 发布的渲染图像,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下一代 M7 在设计上展现出与 M9 相似的成熟韵味。

问界M7销量分析_问界_问界M7改款外观设计

(图片来自 @)

问界M7的显著特点包括其较长的前后悬、向上收敛的腰线设计,以及别具一格的尾门造型,这些元素共同揭示了改款车型的身份。据此推断,改款后的M7可能依旧沿用原有的车身和白车架,而备受关注的双叉臂悬挂系统可能将不会出现在新车型上。

悬架结构的差异在车内空间的使用上存在差异,相较于麦弗逊悬挂,双叉臂悬挂多出一个控制臂,这导致其横向空间占用更多,不利于横置发动机的安装。目前问界M7采用的是横置发动机搭配传统麦弗逊悬挂的配置,若要更换为双叉臂悬挂,整个车身结构以及增程器方案均需重新设计和更换,其工作量之大,几乎等同于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

往好的角度想,下一代 M7 不会直接背刺各位老车主。

采用双叉臂悬挂设计能够增强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对于重心较高的SUV车型在结构上具有显著优势;众多主流的高端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了前双叉臂悬挂系统。而对于那些定位相对紧凑的车型,才会考虑采用麦弗逊悬挂。

外观设计不足以全面评估下一代问界 M7 的升级亮点,鸿蒙智行在智能化领域有着显著优势,尤其是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方面。目前,该款产品已升级至 ADS 3.0 版本,从驾驶辅助系统的角度来看,问界 M7 在 20-30 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无疑是一大标杆,凭借这一优势,它依旧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因为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选择“华为智能”。

在硬件方面,电车通推测,新问界M7或将紧跟增程车型扩大电池容量的潮流,采用更大容量的电池组,同时提升增程器的运作效率,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架构的潜力。此外,也有可能依托问界M9的技术平台,向下衍生出新一代的M7,其硬件实力将实现显著飞跃。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迅速,增程式车型在电池和增程器等技术方面也在持续进步。为了确保问界M7在SUV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现在是时候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改款了,以迎接汽车行业新一轮的竞争挑战。

自问界M7初登市场,便成为中大型增程SUV领域的佼佼者,其销量巅峰时单月高达29997辆,凭借单一车型便使鸿蒙智行的销量位居行业前列,甚至一度超越了理想品牌整体销量。6月改款后,其销量依旧不俗,月均销量保持在11000辆以上,今年10月更是实现了15132辆的销售成绩。

问界品牌过往主要依赖M7车型来提升销量,但自从问界M9的问世,其销售结构发生了变化。据官方数据显示,问界M9自上市以来10个月内,预定量已超过万台,其销量连续六个月位居中国市场50万元以上豪华车排行榜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M7的市场影响力。

与当月销量相较,问界M7与问界M9的销量规模相近,总体来看,M9的销量略胜一筹,且销售走势保持稳定,波动幅度极小,鲜有大幅度的起伏。近期推出的五座车型版本,更是进一步巩固了M9在五十万元价位区间的市场地位。

从价格定位来看,问界M7主要针对中高端新能源汽车SUV领域,致力于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按常理推断,其销量本应更为可观。

问界_问界M7销量分析_问界M7改款外观设计

(图片来自问界汽车)

这实际上并不复杂,首先,问界M9作为全新平台推出的车型,其售价相对较高,但同时也配备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平台和智能化功能,因此提供了更优质的驾驶体验,这或许吸引了那些预算较为宽裕的消费者。

此外,在20至3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众多新车型纷纷加入竞争,如理想L6、极氪7X、阿维塔07、零跑C16等SUV车型迅速进入市场,同时,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品牌也推出了智界R7,该车型在30天内实现了超过万辆的交付量,未来还将推出增程版车型。

值得关注的是,问界SUV的系列正在持续扩大,介于M7与M9之间,即将迎来一款名为问界M8的新车型。据悉,该车型同样基于全新平台研发,其定位较M7更高,且被视为一款极具发展潜力的产品。

电车通并不认为问界M7的表现不佳,其智能座舱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依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然而市场环境变迁迅速,同价位、同等级别的产品选择愈发丰富。若要持续保持行业标杆地位,除了品牌效应和软件优势,硬件方面也必须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正是当前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问界M7的“重塑”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目前,新问界M7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外观设计的创新,它不仅弥补了上一代产品的不足,还可能包含许多我们尚未了解的改进之处,例如更为先进的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软硬件方案,亦或是硬件方面的微妙提升。这些都让我充满期待。

问界M7的争议频发,尤其是近期围绕碰撞测试和智能驾驶的讨论,这些争议对新车销售不产生任何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款主打销量车型,问界M7的争议众多,这也就意味着其保有量较高,同时也促使官方更加关注并改进产品的不足之处。

尽管消费者并不追求一辆坚不可摧的车辆,然而他们对主动与被动安全性能依然保持着高度关注。目前,问界M7的低配车型已经升级为ADS SE视觉智驾系统,而在过往的版本中,车身安全防护也得到了强化。这一切都表明,问界品牌确实在认真对待并努力解决消费者在用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电车通持观点,对于引起广泛争议的产品,制造商通常会给予更多关注。由于用户基数庞大,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若忽视消费者的感受,实际上是在帮助竞争对手吸引客户。大五座SUV依然在国内备受青睐,不论是纯电动还是增程式,市场上的车型选择相较于两年前已显著增加,问界M7正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仅靠“华为智能”这一标签,可能难以使其继续保持在“舒适区”。

“一年磨两剑”并非全是利好,一般而言,它可能加剧消费者的犹豫态度,削弱对品牌的信赖感,而频繁更新迭代亦暗示着产品定位可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我们也不应过早对问界M7持悲观态度,明确一点,只要鸿蒙智行未能推出可与问界M7相媲美的替代品,其倒下的可能性就极低。毕竟,M7在前两年已经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好评,大家对华为高端智能驾驶和鸿蒙智能座舱的反馈十分积极,它依然是众多消费者心目中的首选。

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接下来的造车企业将更加关注增程式车型的规划布局;更先进、高效的增程系统将相继问世;纯电品牌将纷纷推出增程车型;同时,人们也将更加重视智能化技术的储备。在这样的背景下,问界M7的标杆作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依托国内品牌加速变革的这些传统品牌,在近期也展示出了较为强劲的竞争力。尽管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对新兴造车势力产生显著冲击,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至少,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即便是像问界这样的品牌,也必须全力以赴地跟进,因为一旦落后,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那么,你们对下一代的问界 M7 又有什么期待呢?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