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 15 度的高速服务区,我凝视着新能源车仪表盘上仅剩 12% 的电量,双手都冻得僵硬。刚启程时显示能行驶 280 公里,实际才开了 110 公里就耗尽了,服务区充电桩前排满了车辆,寒风中跺脚的瞬间,电量又减少了 1%。
先前浏览那份冬季测试文档时,我立刻联想到那段不愉快的经历。二十种混合动力汽车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下进行较量,比亚迪仰望的续航达成率竟然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点零八,相比之下问界 M7 增程版的这一比例仅百分之一百三十一点六,两者差距接近三倍。起初我认为数据可能失实,后来查阅到余承东提及的“欺骗性测试”,才意识到其中暗藏诸多玄机。
我表哥驾驶的是问界 M7,新闻报道那天晚上就向我抱怨。他讲,冬季纯电状态下车辆能行驶大约 120 公里,远比宣传数据好得多。后来我了解到,测试前车辆开着暖风持续 71 分钟,车内温度达到 24 度仍不停歇,期间进出车门十余次,最久一次敞开长达 3 分钟——这根本不是在测试车辆,而是存心让车子受罪。AITO 官方账号公布的信息显示,55.3 公里的行驶里程,实际上是用这种方式消耗掉的。
但仰望的亮相效果非常出众。我家的邻居老周在汽车行业担任工程师,他提到仰望的电池预热功能十分出色,仿佛给电池披上了一层“保暖衣”。在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下,其他车辆的电池中的锂元素几乎进入休眠状态,而仰望却能保持它们的正常运作。然而他也指出,关于那辆车和问界车型的价格需要考虑,续航能力也要结合价格来评估。
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不过,寒冷季节电池电量衰减是各类电动车辆普遍存在的问题。前年冬季我驾驶旧款电动轿车去接送孩子时,即便将车内温度设定在22摄氏度,行驶里程也骤减一半。事后我才了解到,零下气温下轮胎的摩擦力会提升百分之五十,机油会变得粘稠,就连暖风系统也要消耗掉百分之十五的能量。理想汽车上一年特别制定了一套节省开支同时增加效益的计划,使得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电阻减少了三成,据称可以增加两分的行驶距离,这个提升在寒冷季节非常关键。
极氪最新研发的技术颇具创新,能够循环利用芯片产生的余热,每六十分钟可节省一成七度的电量。我的同事最近购买了极氪 001,提到在零下十八度的环境中,热泵空调依然高效运行,保暖效果甚至超过了他之前使用的燃油车。相比之下,我那台老旧车辆,一旦气温跌破零下五度,空调功能便完全失效,车内如同寒冰库房。
不过最令我惊讶的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弊端。我姑父驾驶的磷酸铁锂电动汽车,去年冬季仪表盘显示剩余 20% 电量,却突然无法行驶。事后才明白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难题,电量显示不够精确。理想今年研发了某种 ATR 技术,误差能压缩到 3%-5%,倘若这项技术早些面世,我姑父也不必在雪中苦等救援两小时。
再审视那个冬季测试的纷争,懂车帝认为契合驾驶实际,汽车制造商指出其方法不当。普通人冬季驾驶车辆,既不会像测试时那样特意耗尽电量并开启暖风,也不会为了节省电力而受冻。上周我驾驶朋友的仰望汽车进行测试,电池预热十分钟后,行驶八十公里仅消耗了百分之十的电量,但其高昂的价格让我却步不前。表哥的问界虽然冬测垫底,日常开着也没那么差,就是得勤充电。
前些日子在社区论坛上讨论这个话题,一位特斯拉车主透露他的车辆实际行驶里程与标称续航的匹配度能达到七成,而一位蔚来车主则反映换电站冬季等候时间显著延长。由此可见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电动汽车,关键在于找到符合个人需求的车型。我的旧车计划明年更新换代,目前正犹豫是否要支付额外费用配置带热泵功能的空调系统,或者选择增程式动力方案更为稳妥。
确实,你们冬季驾驶新能源车是否感到里程不足?我之前在高速公路上差点受冻的经历,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那些声称冬季续航无减的车厂,最好带去北方零下 20 度的环境进行实际测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