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蔚来李斌吐槽车企营销通胀:订单若公布,大家都有1亿了?何时休?

蔚来李斌吐槽车企营销通胀:订单若公布,大家都有1亿了?何时休?摘要: 证券时报,证券时报网,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是证券市场权威信息披露媒体,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信息披露平台。提供全天候7*24小时财经证券类资讯,内容丰富...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订单量已高达一亿级别。我们并未卷入这场“需求虚高”的浪潮。如今,汽车厂商公开展示订单数据,更倾向于做营销宣传,这不利于生产与销售的精准对接,容易造成“内部制造麻烦”。近日,蔚来公司负责人李斌在“2025蔚来日”活动上对此观点明确,这一言论反映出汽车市场当前普遍存在的“订单数据失真”问题。

CFF20LXzkOxu9zGAuqZZPWo4jgEGdflUiaHkYg6hxkzx9uTg4Gw3rW2gHCiaGibiaWaOEPFTrS0HD841VRqAe5eDLg.jpg

李斌(资料图,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星 摄)

这些年,新车上市同时公布销量佳绩,已经成为普遍做法。比如“一个小时内卖出一万辆”“三天内售出十万辆”,甚至订单数以秒为单位计算,各种车型都成了热销商品,亮眼的数据让人目不暇接,好像中国买家“买车像买菜一样随意”。就算价格高达几十万的车,人们也能在没见到车的情况下就放心下单,中国汽车市场明显进入了“瞬间售罄时期”。实际情况却常常与此大相径庭,那些由虚幻景象支撑起来的宣传效果,稍加触碰便会迅速瓦解。

新闻报道显示,一位行业专家分析,从今年开始到现在,国产汽车初步订购数量已经超过五千万辆,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在新车上市后七十二小时内实现的。为了对比,依据中国汽车流通联盟乘用车市场研究分会公布的最新资料,今年前八个月,全国汽车批发销售总额大约是一千七百九十三万四千辆,零售销售总额大约是一千四百六十九万八千辆。这两个数字的差异非常明显。

此外,小批量或非明确预订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某新能源行业领导明确指出,非明确预订的接受比例大约为十分之一。以去年第三季度推出的一款与特斯拉Model Y定位相似的新能源汽车为例,该公司声称新车上市后72小时内接受的数量超过三万辆,但直到今年七月,该车型的累计交付数量仍然只有五万辆。

汽车制造商为何对预售订单信息如此重视?据我分析,其中有三方面原因在起作用。

第一点,销售操纵与跟风心态。新能源领域产品高度相似化,现在普遍认为销量代表影响力。客户忧虑后续保养不便、车辆贬值严重,所以更愿意购买热门车型,以免变成少数使用者。为此,某些汽车公司不惜用虚假数据营造畅销假象,引诱购买者做出错误选择。

那一方面,涉及对上沟通与资本运作。小订数据不只是向顾客展示的“市场信号”,也是提供给投资方及公司高层领导的“工作汇报”。

第三,一些汽车制造商不得不盲目跟风。当订单虚增的狂热变成常态,那些坚持原则、拒绝造假的厂商反而承受着更大压力,他们必须花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抵消不实消息的负面影响。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却能借助简单手段快速夺取市场,又因为相关数据不透明难以查证,造假行为几乎没有法律隐患。

然而,订单虚增虽然能暂时引发关注,长远来看却后果严重,这种竭泽而渔的推广手段,不仅会损害品牌形象,也不利于汽车行业实现稳健与持续进步。

这种不实宣传容易让人产生错误判断,会让人购买到并非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种做法还会打乱生产安排,容易导致货物堆积和资源浪费;诚信经营的企业会因此受到排挤,造成好东西被坏东西挤出的不良现象;这种欺骗行为还会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当那些被宣传得很好的产品实际效果不佳时,人们会对公司公布的所有信息不再相信。

需要指出的是,相关机构已经采取行动,整治汽车销售领域的混乱状况,促使行业走向正常轨道。9月10日,工信部联合五个其他部门发布文件,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问题集中治理,重点处理不合规的盈利模式、过度吹嘘和虚假信息、恶意攻击等网络行为。

当前,一些汽车制造商着手去除虚火,不再披露预售订单信息,转而突出“订单确认比例”和“出货计划”等关键数据;同时,个别公司负责人公开谴责数据造假行为,倡导行业回归以产品实力立足的准则。

汽车领域的角逐,核心在于科技、商品与售后,不是虚报数据。客户越来越精明,法规越来越严苛,“水分”订单的立足之地会越来越窄。汽车商倘若依旧迷恋“少量订单”的假象,最后必然遭遇信誉危机和行业报复。只有摒弃对表面繁荣的迷恋,关注实在客户的需要、增强商品实力和售后保障,才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下半程中生存下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